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学实录 >

语文名师教学课堂实录

悠然见南山分享 53585

悠然见南山 分享

教学实录是教师对自身教育教学观念和方法的反思,以提高自身教学素质和专业发展。教学实录可以为教学文件、教学报告和教学资源的编制提供参考和依据。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语文名师教学课堂实录,供大家参考学习。

语文名师教学课堂实录精选篇1

《丰碑》一文主要讲一支红军队伍在冰天雪地的云中山行进,军需处长在部队棉衣不够用的情况下,把棉衣让给战友,自己只穿着簿的单衣而冻死在山中。将军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要警卫员把军需处长找来,想追究他的责任,而旁边的人却轻声告诉他冻死的老战士就是军需处长。将军向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行了个军礼,继续带领部队走进漫天的风雪中。本文的教学,我安排了三个课时,第一课时初读课文,感知大意,讲读课文第一部分(1、2自然段)。第二课时讲读第二、三部分(3-14自然段)。第三课时总结全文,背诵课文第七自然段和最后三个自然段(课后练习4的`要求),完成有关书面作业。其中第二课时的主要教学情况是这样的。

师:这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丰碑》。

(指名说说课文主要内容。复习1、2自然段的意思。略)

生:(略)

师:“丰碑”即高大的石碑,常比喻不朽的杰作或伟大的功绩。上一堂课中同学们提出过这样的一个问题:“课文中为什么把被冰雪覆盖的军需处长称作‘晶莹的丰碑’?”这堂课我们继续诵读来解决它。

先请一位同学朗读3-6自然段,大家注意听。

师:将军跑到前面,在他眼前出现了怎样的一幅情景呢?下面请同学们各自轻声朗读第7自然段,读的时候要做到字字入目,句句留心,一边读一边想一想:读着课文,你仿佛看到了些什么?

(学生各自轻声读课文,边读边想像、体会。)

师:下面请同学们交流一下。

生:读了这段话,我仿佛看到了这位老战士的姿势。他倚靠着光秃秃的树干坐着,一动不动,好似一尊塑像。

师:那请你把这几句话朗读一下,看能不能让大家仿佛也看到这情景。

(该生有感情朗读,就是声音轻一点。再请一位朗读,该生读得很入情。然后全班齐读这几句,一齐体会。)

生:读了这段话我仿佛看到这位老战士的神态。这位老战士临死前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祥。我来把这几句朗读一下:“但是可以看出……”

(该生读得很动情,再指名读,齐读。)

生:我仿佛看到了这位老战士左手夹着一截旱烟,右手微微向前伸着,好像向战友借火,身上穿着一件单薄破旧的衣服。

(该生有感情地朗读,指名读,全班齐读)

生:我还知道这位老战士没发到棉衣,只穿了件单薄的单衣。

(同样该生朗读,指名读,齐读。)

师:很好,同学们边读边想,用心琢磨,仿佛看到了这位老战士的外貌、动作、姿态。

(投影显示被白雪覆盖、背靠树干而坐的老战士画面)是不是这副模样?你眼前浮现出了这副模样后再来读这段话肯定会读得更好。请大家试一下。

(学生充满感情十分投入地自由朗读。指名朗读,该生感情把握得较准,气氛渲染得很好。齐读。学生均正色凝神,课堂内气氛很凝重。)

师:同学们读了这段文字,看到了这个情景,我们又了解了些什么,有些什么感想呢?

生:这位老战士是因为把自己的棉衣让给了别的战士自己只穿单衣而冻死的,它有舍己为人的好品质。

师:对!冰天雪地里,他让出了棉衣,也——

生:也让出了生命。

生:一般人临死前样子都是十分痛苦的,而这位老战士面对死亡神情十分镇定、十分安祥,没有一点畏惧,可见他对死已有心理准备。

生:他是位老战士,身经百战,为党的事业作出了很多贡献,而现在却冻死在云中山,死得十分可惜。

师:讲得真好。老师也有同感。如果我们联系上下文,联系他的身份,同学们又有什么感想呢?

生:他是位军需处长,掌握着整个部队的物资供给,蛮有理由给自己留一件棉衣,他怎么可能不给自己留一件棉衣呢?有的军需处长做不到,可他却做到了。

师:对,革命队伍中的军需处长就做到了。

生:肯定是部队里的棉衣不够用了,这时军需处长可能想:“我是军需处长,我的工作就是要为战士们做好后勤服务,现在部队里缺棉衣,我就把自己的棉衣让出来吧。”

师:对。这种想像很切合当时的情况,军需处长这么想、这么做就叫“忠于职守”,十分可敬。我们联系前后文深入思考,体会到了这么丰富的内涵,现在带着以上感受再来朗读这段话,肯定会读得更好。

(学生充满感情地齐读。)

师:这么可敬的军需处长想不想把他永远记在心里?

(生高声齐答:“想!”)

师:好,那我们把这段话多读几遍,争取把这位可敬的军需处长永远记在心里。

(学生自由地用心诵读,尝试记忆,课堂内读书声又掀起了一个高潮。)

师:看到了冻死的老战士,将军的反应是怎样的?请大家读下面的课文。

(学生自由朗读下面的8-10自然段)

(教师指名检查,朗读。并且要求说说读了每一段了解了什么,相机指导学生扣住描写将军神态的词句,体会他当时悲痛、气愤逐步升级的心情,同时通过朗读加深体验。具体过程略。)

师:“这时候,有人小声告诉将军:‘他就是军需处长……’”同学们,将军本想把军需处长找来,狠狠地批评一顿,好好地追究责任,出人意料的是眼前这位被严寒冻死的老战士就是军需处长,此时将军的神态是怎样的?他内心又会怎样想?读读下面一段话,试着把将军此时的内心活动写一写。(教师投影出示写话引子。)

将军默默地想:“军需处长啊军需处长, ”

(学生自由轻声读12自然段,想像将军此时的内心活动写话。)

(学生们交流略。)

语文名师教学课堂实录精选篇2

《赵州桥》第三自然段有一句过渡句:赵州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高度概括的语言缺乏以让同学真正感悟到它的这两大特点。特级教师王崧州在《万里长城》一课时处置“不计其数”一词给我很多启发,于是有了以下片段:

师:通过刚才对第二自然段的交流,大家的感受一定很深,能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来说说吗?

生:创新;节约;独特;坚固……

师:是啊,假如说十岁是可爱的小朋友,20岁是年轻的小伙,40岁是不惑的中年人,80岁是青丝苍苍的老人,那么1400岁的赵州桥在你看来是什么?

生:一位记不清年龄的`老人;一位吃了长生不老药的老神仙……

师:想象一下,就是这位老人,1400年的岁月里曾经经历过什么?发生过什么变化?

生1:不计其数的人曾经在他背上来了又去,可是它还是那么坚强,只是稍微显得陈腐了些。

生2:一次次的洪水曾经从它的身上流过,人们都为它担惊受怕,但是它还是稳稳地站在那里,因为它有四个小桥洞为它减轻洪水带来的冲击力。

师:是啊,那再带着你的感受读读这个词──“坚固”,一定体会得更加深刻。

赵州桥不只很坚固,它的栏板上还有许多精美的图案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播放配有音乐的具体描写图案的几句话),仔细地感受与想象。

师:你的眼前似乎出现了什么?

生1:我仿佛看到两条龙缠绕在一起,一边还在吐水花呢!

师:想象真丰富,什么叫缠绕,你能做给同学们看吗?

生2:我仿佛看到了两条龙在飞,前爪还相互抵着,回首遥望。

师:你说得那么形象,能用你的肢体语言让大家明白“抵着”和“回首遥望”吗?

师:你们对于龙的动作、形象体会得那么好,读一读,你一定会对语言也有所感悟。(读)

【反思】

感悟,在想象中激活

正如罗丹所说: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语言文字自身经常是简单的,教师拥有善于发现的眼睛,挖掘语言文字背后东西,想方法启发同学的联想和想象,化干瘪枯燥的语言符号为鲜活的可以感知的形象。同学真正开始用心想象时,他们独特的感悟才干被激活。《赵州桥》在教材里是一座文字的桥,只有当这座文字的桥化为同学可以凝神注视的桥时,感悟才是真实存在于同学的心灵深处的。在教学中,我抓住“坚固”和“美观”两大词让同学感悟,让同学换个角度将这座桥想象成一个人、一个老人、一个忘记了年龄的老人,同学的想象被激活了,他们自身在感动、在自豪。至于桥的“美观”显然在文字上就比“坚固”来得生动些,教学中我创设了一种氛围,让同学闭目想象。同学的想象力被充沛调动,使文本自身更具有张力。

语文名师教学课堂实录精选篇3

初一年(4)班的教室里,正在举行片区的语文教研活动,我为片区的老师们上了一节研讨课——海伦·凯勒的《我的老师》。这是一节自读课,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主要目的,在阅读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读自悟,提高能力素养。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是引导者、参与者,努力在作品与学生心灵之间架设起一座沟通的桥梁。

在指导学生理解、品味课文之后,老师提出了问题:你认为莎利文老师教育成功的关键是什么?(学生讨论回答)

生:我认为是在于她的教学方法得当。她让海伦走出来,认识大自然,感受大自然,初中一年级语文教案《让学生感悟情感的价值--《我的老师》反思》。

生:我认为最关键是她的循循善诱。她不厌其烦地教海伦认识理解“爱”。

生:我认为是莎利文老师的耐心细致,不怕挫折的精神。她教海伦识字,比如教“水”字,一遍又一遍地在海伦手中写着,直到海伦懂得为止。

生:我认为最关键的是莎利文老师对海伦的爱,她是真诚地想帮海伦,所以想尽办法教育海伦。当海伦失去信心发脾气时,她耐心地引导、启发她。

师:是的,我也认为教育成功的关键是莎利文老师的爱心。(此时,老师用红色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大红的“心”字型,把整个板书都包含在了一个“心”中)

师:是莎利文老师用爱心开启了海伦封闭的心扉,是莎利文老师用爱心点燃了海伦智慧的火花,是莎利文老师用爱心使海伦成为著名的成功残疾人士,谱写了一曲爱的'颂歌。

此时,播放CD童声合唱《爱的奉献》,学生打着拍子,齐声高唱:“这是心的呼唤,这是爱的奉献,这是人间的春风……”感人的音乐声在教室里飘扬,学生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冲击与震撼,引起了共鸣。

师:爱是人类最美的语言,爱是永恒的话题,现在请同学们根据你对爱的理解,调动你的语言积累,以“爱”为话题,说一句最美的话,长短不限。老师先说一句:爱是阳光,哺育我们成长。

(教室里一下子沸腾起来了,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回答。)

爱是大海,永远不会枯竭。

爱是一只船,载着我们驶向成功的彼岸。

爱是一把火,照亮我们前进的方向。

爱是一杯清茶,令人温馨。

爱是一件毛衣,可以抵御风寒。

爱是一把雨伞,为我们遮风挡雨。

……

(课堂气氛相当热烈,下课时间到了,还有很多学生举手想发言。)

〔分析与反思〕“多么成功的人文精神的渗透”,听课老师发出了惊喜的赞叹。学生在掌握知识、能力的过程中,得到了“美”的情感的熏陶。新课程标准强调:“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的导向。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教学过程之中。”新型的语文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尤为重要的是在传授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同时,“润物细无声”地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注意发挥语文教材“活”与“美”的特点,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从而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获得审美的重塑与提升。

语文名师教学课堂实录精选篇4

一、回忆课文,整体感知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远远地观望了鸟岛,初步领略了鸟岛的风光,今天我们将再次踏上鸟岛,进一步感受它的神奇。

说说鸟岛给你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鸟多)

(板书:鸟多)

师:打开课本,速读课文,想想那些自然段主要写了鸟岛的鸟很多?

生:二三。

师:把话说完整好吗?

生:第二三自然段写了鸟岛的鸟很多。

师:好极了。这是一句完整的话了。

二.抓住重点词句,体会鸟岛鸟多的特点

1.师:请大家自由读第二三自然段,体会你是从哪些词中感觉到鸟多的。自己小声读一读,用铅笔在相关的词语下面画一画。

交流:

(1)师:谁来读一读第二自然段?学生读书

生:我感觉“一群一群”说明鸟很多。

师:(板书)能不能具体讲讲你是怎么想的?

生:一群一群就是表示很多的意思。

师:你脑子里出现画面了吗?描述一下。

生:很多很多的鸟,数也数不请,一眼望去,密密麻麻的。

师:这么多的鸟,谁来读读?

(学生读书,老师评价:A,数不清的呀,该怎么读?B。听出来了,是挺多的,谁看到的鸟更多?)

师:一群群鸟儿陆续从远方飞来。知道什么是陆续吗?

生:不断地飞来。

(3)师:继续交流吧。你从哪个词中感受到鸟岛的鸟多?

生:我觉得“聚”和“热闹”都能感觉到鸟很多。

『板书:热闹 聚』

师:选一个你喜欢的讲给大家听听吧。

生:我想讲“聚”字。要是一只两只就没法说聚了,很多鸟才能叫聚。我感觉这是很多的意思。

生:一群侯鸟聚在岛上,另一些鸟没有在岛上这不能叫聚……

师:也就是说大家从四面八方都赶到这里来,是这个意思吗?

生:是的。我还觉得“各种各样”也能说明鸟很多。就是许多种的鸟,如果不是很多鸟,就不会用各种各样来形容。

师:范读。你听出来了吗?是什么样的鸟呢?鸟岛上栖息着十几种活泼可爱的鸟类,来看看吧。【课件:不同种类的鸟类,配解说。】

师生对话:鸟岛上的鸟有大的——(有小的),有高的——(有低的),有胖的——(有瘦的),有黑的——(有白的),有漂亮的——(有难看的)(笑)

师:这么多的鸟,就叫做各种各样。谁再来读读,一定会读得更有味道的。

生:我从“挨”字上感觉到鸟很多的。在火车站,人们都是这样挤来挤去的,好像胳膊都挨着胳膊,鸟儿就像人挤在一起说:“我在这里下蛋,我在这里下蛋。”

师:从生活中找出相似的感觉来了!

生:还有“密密麻麻”,也能感到鸟很多,根本就数不清。

师:因为挨得近,看上去就密密麻麻的。注意,把句子读完整,是什么密密麻麻的?

生:鸟。

生:鸟窝

师:就请你找出有关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吧。

生:(读书)应该是鸟窝很多。

生:鸟窝多说明鸟更多。有些窝里不止一只小鸟呢!

师:有道理!鸟窝就是鸟的家,也许有两口之家,(学生接着说)三口之家……

有感情地朗读。

生:我还觉得“到处“这个词能体现出鸟多。鸟蛋到处都是,一个蛋就是一只鸟啊!

生:鸟蛋随处都有,像沙滩上的沙子一样……前面有,后面有,左边有……

生:我有一个问题,为什么鸟蛋的颜色还不一样啊?

生:我知道。是因为鸟的种类不同,前面说过了,是各种各样的鸟。

师:你会联系着前面的句子读书,大家都要向你学习!

三、体会鸟岛上的热闹景象

师:刚才有位同学提出了“热闹”这个词能体会出鸟很多,除此之外,热闹还告诉我们什么信息呢?

我们来想象一下,鸟儿们在鸟岛上生活得怎么样呢?

生:生活得一定很好,可以和家人一起玩啊,跳舞啊,唱歌啊,吃饭啊,打牌啊……就跟人一样(生大笑)

师:鸟儿们的娱乐活动跟人的可不一样,但有一点是一样的:都玩得——生答:很高兴。

生:鸟妈妈们还会教小鸟学飞,捉虫子,抓鱼。教它们一些生活的本领。

师:岛上的鸟儿过着自由自在的幸福生活,你仿佛听到了什么?

生:鸟儿招呼他朋友的叫声。

生:小鸟扑扇翅膀的声音。

生:小鸟打架的声音。

生:还有鸟飞到水里捉鱼的声音。

师:看到满眼忙碌的鸟,听到各种有趣的声音,这就是——生答:热闹。

读第二三自然段,体会热闹的景象。

师:作者写这两段的时候,没有写一个“多”字,却我们感到了鸟的数量之多,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他是怎么做到的呢?(提示学生看板书)

生:通过这些词语来告诉我的。

师:是的,要想把意思写具体,可以学习这种方法。

四、体会鸟岛,渗透爱鸟意识

1、教师引读第四节

2、读了这段话,你知道了什么? 板书:爱鸟

3、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指名读书上的句子

4、如果我们学校组织全校的小朋友去青海湖鸟岛去游玩,一年级的小朋友不懂事,伸手去捉小鸟,你会怎么做?指名回答 板书:护鸟

5、是的,鸟是人类的朋友,我们应该保护它们。如果我们每个人都用自己的行动去爱鸟,爱护大自然,相信我们的身边一定会多几个这样的鸟岛。

6、出示爱鸟的宣传标语,学生朗读。

五、整体感情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鸟岛

鸟多

爱鸟 护鸟

《鸟岛》教学反思

《鸟岛》主要写了闻名中外的青海湖鸟岛春夏两季的景象和鸟儿活动的情景,字里行间流露了对鸟岛的喜爱,初步进行了保护野生动物的教育。全文叙述条理清楚,语句流畅,文字优美,很适合朗读。根据课文的特点。我以朗诵作为贯穿课堂教学全过程的主线,充分发挥以读代讲的功能,创造性地把读和述、演、问、思、写等方式聚合交叉。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学生自读自得、以读代答、以读带练的主体建构活动。因此,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通过对课文的诵读品味,了解我国青海湖西部有一个鸟岛,初步懂得鸟是人类的朋友,从而爱鸟护鸟。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让学生在喜爱鸟岛的感情基础上产生进一步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浓厚兴趣。

这一教学目标的确定,体现了在语文素质教育中,课堂教学着眼于功能性目标,即把原来着眼于双基目标同时重视素质目标的教学,转变为着眼于素质目标,同时尽可能实现双基目标的教学。

一、给学生创设愿读、乐读、会读的'阅读情境

鸟儿对于小学生来说,是很熟悉,因为在生活中司空见惯,但对于有千千万万只鸟的鸟岛来说,却是很陌生的。因此教学中,我以“读”为主轴,激发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愿读的情境。

学习语文情感是基础,如何使这种情感和朗读统一起来呢?在教学第二自然时,挂图呈现鸟岛优美神奇的画面,教师则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使学生的想象形成一个“情绪场”。此时,教师再引读,学生的情感则油然而生。这时的学生不仅愿读、爱读,而且能够从读中感受、体悟春天鸟岛美丽而神奇的景色,达到“可以意会的不言传”的教学目标。

二、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促进学生新知识的内化

对于学生来说,生活经验不丰富,生活体验更不全面。在教学中,

往遇到的重、难点不易解决。学生通过听觉、触觉、视觉等感官的协调作用,才能有效地促进心理内化,才能更准确地掌握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内化学生自己的知识储备,如我在教学第三自然段,出示了夏天鸟岛热闹的情景。精美画面,不仅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和讨论的欲望,而且使学生对鸟岛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学生反复朗读重点句,让学生在读读、议议中进一步体会夏天鸟岛热闹的特点。从而把这些来鸟岛的信息转化为自己内在知识储备的部分。

三、让学生领略语言文字的精妙

我们祖国的语言,是世界上最丰富、表达最完整、最准确、最活泼的语言之一。学习语文,就是要让学生体味祖国语言文字的精妙,获取无穷的乐趣。

《鸟岛》这篇课文,用词精妙。如:“一眼望去,密密麻麻的鸟窝一个挨着一个。窝里窝外,到处是玉白色的、青绿的鸟蛋。”学生通过看看想想,读读议议,沉浸在美的享受之中。真正感受到了语言的鲜明性、生动性、形象性、体会到隐含在文章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

四、突出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所谓“人文性”,其思想的内涵就是强调以人为主体和中心,尊重人的本质、人的利益、人的需要、人的多种创造和发展的可能性。根据这一思想,本课的设计,我以学生自由健康的发展为出发点,重视学生情感趋向、情感需要和个性的铸造。教学课文第三小节,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细细地读,同时鼓励他们和同桌、老师一起读,、互相交流自己的感情趋向,根据学生情感的需要,随机教学相关句子。

教后我所想到的:

1、对重点段第三自然段的教学,在实际操作中,可引导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圈圈画画找出重点词,再通过交流讨论,学生印象会更深。

2、重点段2、3自然段学完后,设计句式练习:

六月的鸟岛成了鸟儿的世界。你看,鸟儿的姿态各不相同,有的------有的------有的……真逗人喜爱。设计意图:在学生已基本能口头完成且了解了每一节内容的基础上,再动手写一写就更好了,既让学生学习在语言环境中正确使用这些重点词语,又帮助他们进一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了解,体现课堂教学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过程。

纵观整堂课的设计,我努力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活生生的学习环境,把静止的、封闭的、模式化的教学内容转变为“现实的”、“开放的”、“有个性化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学得有趣,学得轻松,真正优化了语文课堂教学。

语文名师教学课堂实录精选篇5

在导入时,我设问题,采用说话训练的形式导入,而且说话的内容与课文进行对比,这样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理解课文抒发的感情与运用的表现手法。过程如下:

师:假设有一天你要离开家乡、亲人、甚至祖国到异地去学习、工作,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请用语言表述出来。

生:会想家。

师:怎么想?你能试着用语言表述出来吗?

学生在下面小声地讨论起来,然后陆续地举起手来。

生1:会在夜里望着星星,想着家人。

生2:会在独自闲逛时感到孤独无依,那就是想家。

生3:会在遇到困难时想到爸爸、妈妈,要有他们就没事了。

学生们都笑了。

师:同学们说得都非常好,都是从自己的感受出发的,那么,今天我们来和诗人余光中比较一下,看一看诗人的思乡之情的抒发和我们有什么不同。

二、整体感知环节

让学生通过朗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明确相应学法,这样才能为下面的问题的解决作好铺垫。过程如下:

师:猜一下题目“乡愁”的意思?

生:(齐声说)思念家乡的愁绪。

师:猜得非常准。诗人余光中是台湾著名诗人,但祖籍却在大陆,也出生在大陆,后来由于某种原因离开了家乡去了台湾,在台湾,诗人也时刻思念家乡。下面自己读《乡愁》。了解一下诗的大意。

生1:课文抒发了作者思念家乡之情。

生2:课文表现了作者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的愿望。

生3:课文还有爱国之情。

师:几名同学的观点放在一起就非常准确了。那么怎么分析这首诗歌呢?想一想我们以前分析诗歌用到了什么方法?

生:(齐声说)一个基础,四个步骤。

师:谁给解释一下“一个基础,四个步骤”的含义?

生:以朗读为基础,了解大意,体会意境,体会手法,体味语言。

师:好,这一节课我们就以此方法来赏析余光中的《乡愁》。

三、赏析环节

这一环节即用“朗读为基础,了解大意,体会意境,体会手法,体味语言”的四个步骤来赏析诗歌。在分梯度进行朗读。具体过程分四部分:

第一步 朗读诗歌,明确诗歌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师:大声朗读课文,要求不高,只要读准字音和停顿,读两遍。

(学生按要求读课文)

师:强调一下,课文抒发了什么感情?

生:抒发了思念家乡,盼望祖国早日统一之情。

第二步 以新的要求读诗体会诗歌的意境

师:解决了第一个问题,明确了课文抒发的思想感情,下面我们再读课文,读的时候有了新的要求,要求读出感情。

(学生按教师的要求再读课文,师生作点评。)

师:诗共分四节,齐读第一节,思考第一节写了什么时期的乡愁?

生:(齐声说)小时候。

师:“小时候”诗人的“乡愁”是什么?

生:一枚小小的邮票。

师:“这头”指什么?“那头”指什么?

生:“这头”指异地,“那头”指故乡。

师:“异地”能否再说得具体点?

生:“异地”指的是诗人小时候到外读书的地方。

师:那么诗人为什么说“小时候乡愁是一枚邮票呢?”

(学生热烈地讨论)

生:因为诗人想家,经常往家中寄信,所以说“乡愁”是“邮票”。

师:理解得不错,在异地求学的诗人孤独、想家,想念自己的母亲,和母亲经常书信来往,所以才把“乡愁”比喻为“邮票”。这是“小时候”的“乡愁”。下面我们看看长大后,为生活驱遣的作者奔走他乡,此时的乡愁寄情什么?

生:(齐说)一张窄窄的船票。

师:为什么寄情于一张窄窄的船票?

生1:思念新娘。

师:最好说成是新婚妻子。

生2:除了对母亲的思念外,还增加了对新婚妻子的思念之情。

师:对,说得对。作者的乡愁只能靠来往于异地与家乡的船只来排遣,所以作者说“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不管是“小时候”还是“长大后”,乡愁都

有寄托和排遣。到后来,时空的隔离再也得不到沟通,是什么把“我”与母亲永远的隔开了?

生:一方矮矮的坟墓。

生:(抢着说)死。

师:两种说法是一个意思,只不过一个说的是外在形式,另一个说的是实质内容。那么“后来”诗人的乡愁之情更加重了,悲剧气氛更强了,所以这一段在读的时候声音要舒缓、低沉、谁愿意为大家读一下?

两名学生读第三节,教师点评。

师:听老师读第三节,然后你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诗中所描绘的意境。

(老师读第三节,学生闭上眼睛体味诗的意境。)

生1:我想到的是一位老人站在母亲的坟前。

生2:我想到的是一位老人立于母亲的坟前,坟的周围是枯黄的草和秋天的黄叶,不时一阵阵风吹过,吹动老人的头发,老人两只手下垂,神情肃穆,一动不动地站立着。

师:诗人的诗写的真是不错,而同学们更是想象丰富,都能体会到诗的意境。那么我们看最后一节,看看现在作者的“乡愁”是什么?这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变化?

(学生讨论,然后回答)

生1:现在“乡愁”是一方浅浅的“海峡”,作者由思念家乡、亲人之情变为盼望祖国统一的爱国之情。

生2:感情有了升华,由思念家乡变为爱国,盼望祖国统一之情。

师:的确,到此,作者的感情达到了高潮。

第三步 以更高的要求读诗歌,归纳诗歌的表现手法

师:经过刚才的分析,我们对诗应该有新的理解和感悟,尤其是诗中感情的变化,那么带着新的理解和感悟,我们再读两遍诗,注意把诗中的感情变化读出来。然后讨论归纳课文的表现手法。

(学生出声朗读诗歌,教师点评然后分小组讨论课文的表现手法。)

生1:我发现诗采用的是时间顺序,有明显的词语,“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

生2:抒情也是层层推进的,最后一节,抒情达到了高潮,抒发爱国之情。

生3:我认为,应归纳以时间变化,层层推进感情。

师:可不可以?

生:(齐声说)可以。

师:还有其它的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吗?

生:我认为每一节都采用了比喻,这应该算一种手法,每一节都把乡愁比作具体的事物。

师:说得对极了,那么我们归纳,这首诗采用了比喻的手法,那么这种手法有什么好处呢?

生(讨论):使抽象的乡愁显得更加具体、可感。

第四步 再读诗歌,体会语言的特点。

教师放录音,学生模仿录音读诗歌,要求声音洪亮,读准字音、停顿、读出感情,并注意每一节、第一句的变化。学生朗读,教师点评。

师:体会一下诗的语言有何特点?

(学生讨论,然后回答。)

生1:语言形象、含蓄、精练,如“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形象、精练地写出了小时候诗人对家乡、母亲的思念。

生2:象这样的句子还有如“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和“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三句。

生3:语言节奏感强,如“小小的邮票”中的“小小的”和下面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词读起来上口。

师:说得都不错,诗的语言特点我们归纳为形象、含蓄、精练、节奏感强。那么再读诗的时候,就不仅注意每一节、每一句的变化,更要注意每一个字的读法,我们读一遍,试一试。

学生练习读诗

四、小结环节

为了更好的明确本节课的知识,所以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收获和体会,并布置好写诗的任务。

齐读诗歌,找学生归纳总结。

生:采用“一个基础,四个步骤”解决了四个问题,一是诗歌抒发了思念家乡和盼望祖国早日统一之情;二是诗的意境的体会;三是诗的比喻手法的运用;四是体会语言的特点。

师:诗歌展开就是几个比喻句,简单不简单?

生:(齐说)简单。

师:写几个比喻句,你会不会?把比喻句写成诗的形式,你会不会?

生:会。

师:那好,今天回去之后我们每人都去写一首小诗,然后有时

间开一个“诗友会”,互相展示一下自己的`作品,行不行?

生:行。

自我解读

一、转变观念,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我在讲《乡愁》时一直以此为依据,注意学生的主体地位的体现。讲《乡愁》时,我注意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都能动起来,都能够诵读,都能够说点什么。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二、针对诗歌理解难这一问题,我注意化难为易

首先,在导入新课时化难为易。我采用说话训练的形式导入新课并设置了这一内容,“想像一下以后当你离开家乡后的内心感觉,并用语言表达出来”。之所以这样设置是想在最初就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与课文中表现乡愁的方法作比较,以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中运用的表现手法,来促进自身的写作或说话。

其次,明确教学目标和学法,化难为易。我觉得有时明确教学目标,确实是形式,但这篇课文却很有必要明确教学目标。因为诗歌内容较多较杂,明确了教学目标,学生在学习中就有了侧重点,而且明确目标后我又追问了这么一句话,“要达到这个目标,要运用什么方法?”学生自然地回答用阅读诗歌的方法。因为,在讲这单元之前,我和学生学习了关于新诗的相关知识,并简单归纳了相应的学法,也就是交给学生解决问题的钥匙。有了方法,有了思路,学生解决问题就容易多了。

再次,通过朗读化难为易。朗读是学习新诗的基础,在课堂中我组织学生以齐读、散读、指名朗读多种形式读诗,一首诗都读六、七遍,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在反复的朗读中,学生对知识理解起来就更轻松。这一问题以下还要提到,所以在这简单说一下。

最后,在一些细节上注意化难为易。在问题的设置上我注意化难为易。让学生体会意境时,我这样问,“学完了这一节,在你头脑中会浮现什么画面?”这样学生回答起来比较轻松。在布置作业上我也注意化难为易。我不是直接让学生写小诗,而是问“诗歌展开就是几个比喻句简单不简单?写几个比喻句你会不会?”学生能很轻松的回答,紧接着我又追问,“把比喻句写成诗的形式你会不会?”,用这样的语言来表述诗的写作学生就容易接受得多了。

三、针对诗歌内容杂又多的特点,我注意一线贯之,体现朗读的基础作用。

诗歌的内容比较庞杂、繁琐,怎样处理这一问题,我觉得用朗读最好。因为朗读是分析新诗的基础,朗读可以使我们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进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所以在学习诗歌之前,我要求诵读诗歌,赏析诗歌之时也是边读边解决问题的,用朗读一线把要解决的问题穿起来,整体感强。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诵读训练作为一个整体,在这一节课是分梯度进行的。在赏析之前,我只要求学生读准字音、重音和停顿;在把握诗歌抒发的感情后,我对学生朗读多加了感情上的要求;赏析完诗歌之后,再读时,我要求学生注意每一节,每一句的变化,进而朗读;在体会了语言特点后,我仅强调了每一个字的变化,到此,朗读才达到最完满的状态。这样分梯度地进行朗读训练,就可以使繁琐内容一体化。

四、针对七年级学生的特点,我注意培养学生能力,教给学生方法。

七年级的学生,思想活跃,有一定的分析领悟能力,只要加以正确引导就能自己解决问题。所以我在这节课上注重了能力的培养,方法的教给。能力的培养侧重于诵读、领悟、自学能力的培养。诵读能力就不用再提了。领悟能力培养体现在学生对诗歌意境的体会上,我设置不同问题,引导学生体会意境。

在这节课中我觉得我的作用只在于启发、引导学生赏析诗歌。让学生们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才是根本和关键。相反,对学生学法培养也很值得一提。常见的自学讨论法、朗读法,还有自己归纳的用来解决问题的阅读新诗的方法。我觉得有了这些方法,在以后的学习中学生们就能够自己赏析新诗,这就是我教学中所要达到的又一个重要的目的,即教给学生学法。

以上是我讲《乡愁》的一点想法。总的来说学生在上课中表现得比我预想的要好,积极性较高,能正确地理解和赏析课文的内容。这一点使我认识到了我在以前的教学中不敢放手学生,对他们没有信心是错误的,学生都有潜力,都有能力。

AD位1

相关推荐

AD位2

热门图文

AD3

上一篇:《古对今》湖南王耀东教学实录

下一篇:语文课文教学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