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学设计 >

免费初中数学教案下载

时光书签分享 55692

时光书签 分享

编写教案有助于教师提高教学水平,使教学更加规范化和科学化。接下来给大家分享免费初中数学教案下载,希望对大家写免费初中数学教案下载有所帮助。

免费初中数学教案下载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在具体的现实情境中,认识一个角的余角和补角,掌握余角和补角的性质。

⑵、了解方位角,能确定具体物体的方位。

2、过程与方法: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和知识运用能力,学会推理,并能对问题的结论进行合理的猜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观察、归纳、推理对数学知识中获取数学猜想和论证的重要作用,初步数学中推理的严谨性和结论的确定性,能在独立思考和小组交流中获益。

重、难点及关键:

1、重点:认识角的互余、互补关系及其性质,确定方位是本节课的重点。

2、难点:通过简单的推理,归纳出余角、补角的性质,并能用规范的语言描述性质是难点。

3、关键:了解推理的意义和推理过程是掌握性质的关键。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让学生观察意大利著名建筑比萨斜塔。

比萨斜塔建于1173年,工程曾间断了两次很长的时间,历经约二百年才完工。设计为垂直建造,但是在工程开始后不久便由于地基不均匀和土层松软而倾斜。

二、新课讲解:

1、探究互为余角的定义:

如果两个角的和是90(直角),那么这两个角叫做互为余角,其中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余角。即:1是2的余角或2是1的余角。

2、练习⑴:

图中给出的各角,那些互为余角?

3、探究互为补角的定义:

如果两个角的和是180(平角),那么这两个角叫做互为补角,其中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补角。即:3是4的补角或4是3的补角。

4、练习⑵:

(1)图中给出的各角,那些互为补角?

(2)填下列表:

a的余角a的补角

5

32

45

77

6223

x

结论:同一个锐角的补角比它的余角大90。

(3)填空:

①70的余角是,补角是。

②a(90)的它的余角是,它的补角是。

重要提醒:ⅰ(如何表示一个角的余角和补角)

锐角a的余角是(90a)

a的补角是(180a)

ⅱ互余和互补是两个角的数量关系,与它们的位置无关。

5、讲解例题:

例1:若一个角的补角等于它的余角4倍,求这个角的度数。

解:设这个角是x,则它的补角是(180-x),余角是(90-x)。

根据题意得:

(180-x)=4(90-x)

解之得:x=60

答:这个角的度数是60。

6、练习⑶:

一个角的补角是它的3倍,这个角是多少度?

7、探究补角的性质:

如图1与2互补,3与4互补,如果1=3,那么2与4相等吗?为什么?

教师活动:操作多媒体演示。

学生活动:观察图形的运动,得出结果:4

补角性质: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

教师活动:向学生说明,以上从观察图形得到的`结论,还可以从理论上说明其理由。

∵1+2=180,3+4=180

2=180-1,4=180-3

∵1=3

180-1=180-3

即:2=4

8、探究余角的性质:

如图1与2互余,3与4互余,如果1=3,那么2与4相等吗?为什么?

教师活动:操作多媒体演示。

学生活动:观察图形的运动,得出结果:4

余角性质: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

教师活动:向学生说明,以上从观察图形得到的结论,还可以从理论上说明其理由。

∵1+2=90,3+4=90

2=90-1,4=90-3

∵1=3

90-1=90-3

即:2=4

9、讲解例题:

例2:如图,AOB=90COD=EOD=90,C,O,E在一条直线上,且4,请说出1与3之间的关系?并试着说明理由?

解:3

∵2=COD=90

3+2=AOB=90

3(等角的余角相等)

10、练习⑷:

如图AOB=90COD=90则1与2是什么关系?

11、讲解方位角:

(1)认识方位:

正东、正南、正西、正北、东南、

西南、西北、东北。

(2)找方位角:

ⅰ乙地对甲地的方位角ⅱ甲地对乙地的方位角

12、讲解例题:

例3:选择题:

(1)A看B的方向是北偏东21,那么B看A的方向()

A:南偏东69B:南偏西69C:南偏东21D:南偏西21

(2)如图,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OC的方向是北偏东60

B:OC的方向是南偏东60

C:OB的方向是西南方向

D:OA的方向是北偏西22

(3)在点O北偏西60的某处有一点A,在点O南偏西20的某处有一点B,则AOB的度数是()

A:100B:70C:180D:140

例4:如图.货轮O在航行过程中,发现灯塔A在它南偏东60的方向上,同时,在它北偏东40,南偏西10,西北(即北偏西45)方向上又分别发现了客轮B,货轮C和海岛D.仿照表示灯塔方位的方法画出表示客轮B,货轮C和海岛D方向的射线.

三、课堂小结:

1、本节课学习了余角和补角,并通过简单的推理,得到出了余角和补角的性质。

2、了解方位角,学会了确定物体运动的方向。

四、课外作业:

1、课本第114页:9、11、12题。

2、学习指要第78-79页:训练二和训练三。

课后反思:

免费初中数学教案下载篇2

教学设计思想:

本小节依次介绍了平方差公式和完全平方公式,并结合公式讲授如何运用公式进行多项式的因式分解。第一课时的内容是用平方差公式对多项式进行因式分解,首先提出新问题:x2-4与y2-25怎样进行因式分解,让学生自主探索,通过整式乘法的平方差公式,逆向得出用公式法分解因式的方法,发展学生的逆向思维和推理能力,然后让学生独立去做例题、练习中的题目,并对结果通过展示、解释、相互点评,达到能较好的运用平方差公式进行因式分解的目的。第二课时利用完全平方公式进行多项式的因式分解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提取公因式法及利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在教学设计中,重点放在判断一个多项式是否为完全平方式上,采取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从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会用平方差公式对多项式进行因式分解;

会用完全平方公式对多项式进行因式分解;

能够综合运用提公因式法、平方差公式、完全平方公式对多项式进行因式分解;

提高全面地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逆向思维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经历用公式法分解因式的探索过程,进一步体会这两个公式在因式分解和整式乘法中的不同方向,加深对整式乘法和因式分解这两个相反变形的认识,体会从正逆两方面认识和研究事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进一步理解数学知识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①运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②运用完全平方式分解因式。

难点:①灵活运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正确判断因式分解的彻底性;②灵活运用完全平方公式分解因式

关键:把握住因式分解的基本思路,观察多项式的特征,灵活地运用换元和划归思想。

免费初中数学教案下载篇3

首先我用苏轼的《题西林壁》巧妙地唤起学生的生活感受,让他们认识到视图的知识在生活中我们早有亲身体验,只是还没有形成概念,然后我再用“粉笔”这一简单的教具,让学生再次体会,加深认识,这样,教学与生活紧密相连,既有自然地导入课题,又消除学生对新知识的恐惧,同时还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然后,我不适时地出示“三视图”这一概念,通过实验,让学生认识到视图就是由立体图形转化成的平面图形,并不断地训练、讨论、总结,得出画三视图的正确方法。这时教师要巧妙点拨,学生如何从正面、上面、侧面三个角度来观察,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能力。

由视图到立体图形与上面的过程恰恰相反,需要学生根据视图进行想象,在大脑中构建一个立体形象。我引导学生利用直观形象与生活中的实物进行联系,通过归纳、总结、对比的方法,有效的突破这一难点。

为了进一步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可以让学生用一些小立方体随意摆出几种组合并描绘出它的视图,再由视图到立体图形的课堂训练。

最后,让学生归纳所学知识,进一步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使知识系统化。

以上设计如有不妥之处,望老师们不吝赐教,我不胜感激。

评课记录

开发区李玉:于坤老师这节课有几个突出特点:

1、给学生创设了生动的问题情境。本节课用宋朝文学家苏轼的一首著名的诗《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来引入课题,从横、侧、远、近、高、低等不同角度来观察庐山,引出如何观察生活中的立体图形,这个切入点非常好,一下子就能抓住学生的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平日的教学中,我们也应该多找这样的例子。如在教七年级《代数式》时,有的老师这样引入“童年是美好而幸福的,大家还记得那首“唱不完的儿歌吧”,然后同学们一起念“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扑腾一声跳下水;两只青蛙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扑腾两声跳下水;三只青蛙三张嘴,六只眼睛12条腿,扑腾三声跳下水……”,然后问:你能不能用一句话来唱完这首儿歌?引发学生思考的兴趣,有的学生通过思考得出:n只青蛙n张嘴,2n只眼睛4n条腿,扑腾n声跳下水,将字母表示数的优点一下子表现出来,令学生顿觉耳目一新。

2、注重过程教学和学法指导

在教学画圆柱体、长方体、球体和圆锥体的三视图时,老师不是直接给学生讲解它们的三视图是什么,然后让学生记忆、变式练习,而是引导学生通过看书、观察老师手中的教具、学生自己的学具或学生自制的模型,再找学生回答、小组讨论,然后教师和学生一起确定答案。这种教学模式:提出问题,创设问题情境———观察实物或学生看书、计算、画图、独立思考、猜想———小组讨论交流———让一个小组代表发言,其它小组补充说明———师生交流总结———拓展应用的模式,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让学生经历探索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在合作学习中学会与他人交流,不仅学会了知识,而且能锻炼学生的各种能力。

3、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注重学法指导

教师在本节课上处处关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学生自始至终处于被肯定、被激励之中,时时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给学生留有较大的学习的空间:如观察、讨论、动手摆放学具等,提出问题后让学生充分思考并给予适时的点拨。

免费初中数学教案下载篇4

12.6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二)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使学生会用列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解有关面积、体积方面的应用问题.

(二)能力训练点:进一步培养学生化实际问题为数学问题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用数学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会用列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解有关面积、体积方面的应用题.

2.教学难点:找等量关系.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应用题时,应注意是方程的解,但不一定符合题意,因此求解后一定要检验,以确定适合题意的解.例如线段的长度不为负值,人的个数不能为分数等.

三、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二)整体感知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和目标完成过程

1.复习提问

(1)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

(2)长方形的周长、面积?长方体的体积?

2.例1现有长方形纸片一张,长19cm,宽15cm,需要剪去边长是多少的小正方形才能做成底面积为77cm2的无盖长方体型的纸盒?

解:设需要剪去的小正方形边长为xcm,则盒底面长方形的长为(19-2x)cm,宽为(15-2x)cm,

据题意:(19-2x)(15-2x)=77.

整理后,得x2-17x+52=0,

解得x1=4,x2=13.

∴当x=13时,15-2x=-11(不合题意,舍去.)

答:截取的小正方形边长应为4cm,可制成符合要求的无盖盒子.

练习1.章节前引例.

学生笔答、板书、评价.

练习2.教材P.42中4.

学生笔答、板书、评价.

注意:全面积=各部分面积之和.

剩余面积=原面积-截取面积.

例2要做一个容积为750cm3,高是6cm,底面的长比宽多5cm的长方形匣子,底面的长及宽应该各是多少(精确到0.1cm)?

分析:底面的长和宽均可用含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则长×宽×高=体积,这样便可得到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方程.

解:长方体底面的宽为xcm,则长为(x+5)cm,

解:长方体底面的宽为xcm,则长为(x+5)cm,

据题意,6x(x+5)=750,

整理后,得x2+5x-125=0.

解这个方程x1=9.0,x2=-14.0(不合题意,舍去).

当x=9.0时,x+17=26.0,x+12=21.0.

答:可以选用宽为21cm,长为26cm的长方形铁皮.

教师引导,学生板书,笔答,评价.

(四)总结、扩展

1.有关面积和体积的应用题均可借助图示加以分析,便于理解题意,搞清已知量与未知量的相互关系.

2.要深刻理解题意中的已知条件,正确决定一元二次方程的取舍问题,例如线段的长不能为负.

3.进一步体会数字在实践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布置作业

教材P.42中A3、6、7.

教材P.41中3.4

五、板书设计

12.6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二)

例1.略

例2.略

解:设………解:…………

……………………

12.6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二)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使学生会用列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解有关面积、体积方面的应用问题.

(二)能力训练点:进一步培养学生化实际问题为数学问题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用数学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会用列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解有关面积、体积方面的应用题.

2.教学难点:找等量关系.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应用题时,应注意是方程的解,但不一定符合题意,因此求解后一定要检验,以确定适合题意的解.例如线段的长度不为负值,人的个数不能为分数等.

三、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二)整体感知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和目标完成过程

1.复习提问

(1)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

(2)长方形的周长、面积?长方体的体积?

2.例1现有长方形纸片一张,长19cm,宽15cm,需要剪去边长是多少的小正方形才能做成底面积为77cm2的无盖长方体型的纸盒?

解:设需要剪去的小正方形边长为xcm,则盒底面长方形的长为(19-2x)cm,宽为(15-2x)cm,

据题意:(19-2x)(15-2x)=77.

整理后,得x2-17x+52=0,

解得x1=4,x2=13.

∴当x=13时,15-2x=-11(不合题意,舍去.)

答:截取的小正方形边长应为4cm,可制成符合要求的无盖盒子.

练习1.章节前引例.

学生笔答、板书、评价.

练习2.教材P.42中4.

学生笔答、板书、评价.

注意:全面积=各部分面积之和.

剩余面积=原面积-截取面积.

例2要做一个容积为750cm3,高是6cm,底面的长比宽多5cm的长方形匣子,底面的长及宽应该各是多少(精确到0.1cm)?

分析:底面的长和宽均可用含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则长×宽×高=体积,这样便可得到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方程.

解:长方体底面的宽为xcm,则长为(x+5)cm,

解:长方体底面的宽为xcm,则长为(x+5)cm,

据题意,6x(x+5)=750,

整理后,得x2+5x-125=0.

解这个方程x1=9.0,x2=-14.0(不合题意,舍去).

当x=9.0时,x+17=26.0,x+12=21.0.

答:可以选用宽为21cm,长为26cm的长方形铁皮.

教师引导,学生板书,笔答,评价.

(四)总结、扩展

1.有关面积和体积的应用题均可借助图示加以分析,便于理解题意,搞清已知量与未知量的相互关系.

2.要深刻理解题意中的已知条件,正确决定一元二次方程的取舍问题,例如线段的长不能为负.

3.进一步体会数字在实践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布置作业

教材P.42中A3、6、7.

教材P.41中3.4

五、板书设计

12.6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二)

例1.略

例2.略

解:设………解:…………

……………………

免费初中数学教案下载篇5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理解并掌握分式的乘除法法则,能进行简单的分式乘除法运算,能解决一些与分式乘除有关的实际问题。

(2)技能目标

经历从分数的乘除法运算到分式的乘除法运算的过程,培养学生类比的探究能力,加深对从特殊到一般数学的思想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中让学生在主动探究,合作交流中渗透类比转化的思想,使学生在学知识的同时感受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难点

重点:运用分式的乘除法法则进行运算。

难点:分子、分母为多项式的分式乘除运算。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引入课题

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同样,好的引入能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因此我用实际出发提出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问题1:求容积的高是,(引出分式乘法的学习需要)。

问题2:求大拖拉机的工作效率是小拖拉机的工作效率的倍,(引出分式除法的学习需要)。

从实际出发,引出分式的乘除的实在存在意义,让学生感知学习分式的乘法和除法的实际需要,从而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

(二)类比联想,探究新知

从学生熟悉的分数的乘除法出发,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解后总结概括:

(1)式是什么运算?依据是什么?

(2)式又是什么运算?依据是什么?能说出具体内容吗?(如果有困难教师应给于引导,学生应该能说出依据的是:分数的乘法和除法法则)教师加以肯定,并指出与分数的乘除法法则类似,引导学生类比分数的乘除法则,猜想出分式的乘除法则。

(分式的乘除法法则)

乘法法则:分式乘以分式,用分子的积作为积的分子,分母的积作为积的分母。

除法法则:分式除以分式,把除式的分子、分母颠倒位置后,与被除式相乘。

(三)例题分析,应用新知

师生活动:教师参与并指导,学生独立思考,并尝试完成例题。

P11的例1,在例题分析过程中,为了突出重点,应多次回顾分式的乘除法法则,使学生耳熟能详。P11例2是分子、分母为多单项式的分式乘除法则的运用,为了突破本节课的难点我采取板演的形式,和学生一起详细分析,提醒学生关注易错易漏的环节,学会解题的方法。

(四)练习巩固,培养能力

P13练习第2题的(1)、(3)、(4)与第3题的(2)。

师生活动:教师出示问题,学生独立思考解答,并让学生板演或投影展示学生的解题过程。

通过这一环节,主要是为了通过课堂跟踪反馈,达到巩固提高的目的,进一步熟练解题的思路,也遵循了巩固与发展相结合的原则。让学生板演,一是为了暴露问题,二是为了规范解题格式和结果。

(五)课堂小结,回扣目标

引导学生自主进行课堂小结:

1、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2、在知识应用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

3、你有什么收获呢?

师生活动:学生反思,提出疑问,集体交流。

(六)布置作业

教科书习题6.2第1、2(必做)练习册P(选做),我设计了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是对本节课内容的一个反馈,选做题是对本节课知识的一个延伸。

板书设计

在本节课中我将采用提纲式的板书设计,因为提纲式—条理清楚、从属关系分明,给人以清晰完整的印象,便于学生对教材内容和知识体系的理解和记忆。

免费初中数学教案下载篇6

教学目的:

(一)知识点目标:

了解正数和负数是怎样产生的。

2.知道什么是正数和负数。

3.理解数0表示的量的意义。

(二)能力训练目标:

1.体会数学符号与对应的思想,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符号化方法。

2.会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通过师生合作,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热情。

教学重点:知道什么是正数和负数,理解数0表示的量的意义。

教学难点:

理解负数,数0表示的量的意义。

教学方法:

师生互动与教师讲解相结合。

教具准备:

地图册(中国地形图)。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1. 活动:由两组各派两名同学进行如下活动:一名按老师的指令表演,另一名在黑板上速记,看哪一组记得最快、?

    内容:老师说出指令:

向前两步,向后两步;

向前一步,向后三步;

向前两步,向后一步;

向前四步,向后两步。

如果学生不能引入符号表示,教师可和一个小组合作,用符号表示出+2、-2、+1、-3、+2、-1、+4、-2等。

[师]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运用这样的符号的地方很多,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种带有特殊符号、表示具有实际意义的数-----正数和负数。

讲授新课:

1、自然数的产生、分数的产生。

2、章头图。问题见教材。让学生思考-3~3℃、净胜球数与排名顺序、±0.5、-9的意义。

3、正数、负数的定义:我们把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叫做正数,在这些数的前面带有“一”时叫做负数。根据需要有时在正数前面也加上“十”(正号)表示正数。

举例说明:3、2、0.5、等是正数(也可加上“十”)

-3、-2、-0.5、-等是负数

4、数0既不是正,也不是负数,0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

0℃是一个确定的温度,海拔为0的高度是海平面的平均高度,0的意义已不仅表示“没有”。

5、让学生举例说明正、负数在实际中的应用。展示图片(又见教材P5图1.1-2-3)让学生观察地形图上的标注和记录支出、存入信息的本地X银行的存折,说出你知道的信息。

巩固提高:练习:课本P5练习课时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你能说一说吗?

课后作业:课本P7习题1.1的第1、2、4、5题。

活动与探究:在一次数学测验中,X班的平均分为85分,把高于平均分的高出部分记为正数。

(1)美美得95分,应记为多少?

(2)多多被记作一12分,他实际得分是多少?

免费初中数学教案下载篇7

【学习目标】

1.借助数轴,初步理解绝对值和相反数的概念,能求一个数的绝对值和相反数,2.会利用绝对值比较两负数的大小;学习数形结合的数学方法和分类讨论的思想。

3.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想的过程和结果;

【学习方法】

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相结合。

【学习重难点】

重点:会求一个数的绝对值和相反数,会利用绝对值比较两负数的大小。

难点:对绝对值和相反数的代数意义、几何意义的理解。

【学习过程】

模块一预习反馈

一、学习准备

1.数轴:规定了__、__、__的一条直线叫做__.

2.数轴上两个点表示的数,右边的总比左边的;正数大于,负数小于,正数大于一切。

3.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30—p32,预习过程中请注意:⑴不懂的地方要用红笔标记符号;⑵完成你力所能及的习题和课后作业。

二、精读教材

4.相反数的意义

+3与—3,—5与+5,—1.5与1.5这三对数有什么共同点?还能列举出这样的数吗?

归纳:如果两个数只有__不同,那么称其中一个数为另一个数的__,也称这两个数__.特别地,0的相反数是__。如,+3的相反数是—3,也可以说+3与—3互为相反数。相反数是成对出现的,不能单独存在。

《2.3绝对值》课时练习

一、选择题(共10题)

1.有理数的绝对值一定是()

A.正数B.负数

C.零或正数D.零或负数

答案:C

解析:解答:根据绝对值的定义可知: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负数的绝对值是正数,零的绝对值是零;所以答案选择C选项

分析:考查有理数的绝对值,注意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负数的绝对值是正数,零的绝对值是零

2.绝对值等于它本身的数有()

A.0个B.1个C.2个D.无数个

答案:D

解析:解答:根据绝对值得定义可知正数和零的绝对值是它本身,所以答案选择D选项

分析:考查绝对值这一知识点.

3.相反数等于-5的数是()

A.5B.-5C.5或-5D.不能确定

答案:A

解析:解答:根据相反数的定义可知,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只有符号不同,所以答案选择A选项

分析:考查相反数的基本概念。

2.3绝对值》同步练习

10.如果a=-a,下列成立的是()

A.-a一定是非负数B.-a一定是负数

C.a一定是正数D.a不能是0

11.下列说法:①一个数的绝对值一定是正数;②-a一定是一个负数;③没有绝对值为-3的数;④若a=a,则a是一个正数;⑤-20__的绝对值是20__.其中正确的有__.(填序号)

12.若绝对值相等的两个数在数轴上的对应点的距离为6,则这两个数为()

A.+6和-6B.-3和+3C.-3和+6D.-6和+3

免费初中数学教案下载篇8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能根据一个数的绝对值表示"距离",初步理解绝对值的概念。

2、给出一个数,能求它的绝对值。

(二)能力训练点

在把绝对值的代数定义转化成数学式子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转化思想指导思维活动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通过解释绝对值的几何意义,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2、从上节课学的相反数到本节的绝对值,使学生感知数学知识具有普遍的联系性。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数形结合理解绝对值的意义和相反数与绝对值的联系,使学生进一步领略数学的和谐美。

二、学法引导

1、教学方法:采用引导发现法,辅之以讲授,学生讨论,力求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要求,注意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自得知识,自觅规律。

2、学生学法:研究+6和-6的不同点和相同点→绝对值概念→巩固练习→归纳小结(绝对值代数意义)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给出一个数会求出它的绝对值。

2、难点:绝对值的几何意义,代数定义的导出。

3、疑点: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电脑)、三角板、自制胶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提出+6和-6有何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研究讨论得出绝对值概念;教师出示练习题,学生讨论解答归纳出绝对值代数意义。

七、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师:以上我们学习了数轴、相反数。在练习本上画一个数轴,并标出表示-6,0及它们的相反数的点。

学生活动:一个学生板演,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画。

【教法说明】绝对值的学习是以相反数为基础的,在学生动手画数轴的同时,把相反数的知识进行复习,同时也为绝对值概念的引入奠定了基础,这里老师不包办代替,让学生自己练习。

(二)探索新知,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做得非常好!-6与6是相反数,它们只有符号不同,它们什么相同呢?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很难得出答案。

师:在数轴上标出到原点距离是6个单位长度的点。

学生活动:一个学生板演,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做。

师:显然A点(表示6的点)到原点的距离是6,B点(表示-6的点)到原点距离是6个单位长吗?

学生活动:产生疑问,讨论。

师:+6与-6虽然符号不同,但表示这两个数的点到原点的距离都是6,是相同的。我们把这个距离叫+6与-6的绝对值。

2、4绝对值(1)

【教法说明】针对"互为相反数的两数只有符号不同"提出问题:"它们什么相同呢?"在学生头脑中产生疑问,激发了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但这时学生很难回答出此问题,这时教师注意引导再提出要求:"找到原点距离是6个单位长度的点"这时学生就有了一个攀登的台阶,自然而然地想到表示+6,-6的点到原点的距离相同,从而引出了绝对值的概念,这样一环紧扣一环,时而紧张时而轻松,不知不觉学生已获得了知识。

师:-6的绝对值是表示-6的点到原点的距离,-6的绝对值是6;6的绝对值是表示6的点到原点的距离,6的绝对值是6、

提出问题:

(1)-3的绝对值表示什么?

(2)3的绝对值呢?

(3)a的绝对值呢?

学生活动:(1)(2)题根据教师的引导学生口答,(3)题讨论后口答。

一个数a的绝对值是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到原点的距离。

数a的绝对值是a

【教法说明】由-6,6,-3,这些特殊的数的绝对值引出数的绝对值,逐层铺垫,由学生得出绝对值的几何意义,既理解了一个数的绝对值的含义也训练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突破了难点。

(三)尝试反馈,巩固练习

师:字母可以表示任意数,若把a换成,9,0,-1,-0、4观察数轴,它们的绝对值各是多少?

学生活动:口答:,,,,

师:你在自己画的数轴上标出五个数,让同桌指出它们的绝对值。

学生活动:按教师要求自己又当"小老师"又当"学生"、教师找一组学生回答,并及时纠正出现的错误。

(出示投影1)

例求8,-8的绝对值。

师:观察数轴做出此题。

学生活动:口答

师:由此题目你能想到什么规律?

学生活动:讨论得出—互为相反数的两数绝对值相同。

【教法说明】这一环节是对绝对值的几何定义的巩固。这里对于绝对值定义的理解不能空谈"5的绝对值、-7的绝对值是多少"?而是与数轴相结合,始终利用表示这数的点到原点的距离是这个数的绝对值这一概念。教师先阐明这个字母可表示任意数,再把换成一组数,学生自己又把换成了一些数,指出它们的绝对值,这样既理解了数所表示的广泛含义,又巩固了绝对值的定义。然后,通过例题总结出了互为相反数的两数的绝对值相等这一规律,既呼应了前面内容,又升华了绝对值的概念。

师:观察数轴,在原点右边的点表示的数(正数)的绝对值有什么特点?

在原点左边的点表示的数(负数)的绝对值呢?

生:思考,不能轻易回答出来。

师:再看前面我们所求的,你能得出什么规律吗?

学生活动:思考后一学生口答。

教师纠正并板书:

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

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

0的绝对值是0。

师:字母可表示任意的数,可以表示正数,也可以表示负数,也可以表示0。

教师引导学生用数学式子表示正数、负数、0,并再提问:这时的绝对值分别是多少?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教师加入讨论,学生互相补充回答。

教师板书:

师强调:这种表示方法就相当于前面三句话,比较起来后者更通俗易懂。

【教法说明】用字母表示规律是难点。这时教师放手,让学生有目的地考虑、分析,共同得出结论。

(四)归纳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绝对值。

(1)一个数的绝对值是在数轴上表示这个数的点到原点的距离;(2)求一个数的绝对值必须先判断是正数还是负数。

回顾反馈:

(出示投影2)

1、-3的绝对值是在_____________上表示-3的点到__________的距离,-3的绝对值是____________。

2、绝对值是3的数有____________个,各是___________;绝对值是2、7的数有___________个,各是___________;绝对值是0的数有____________个,是____________。

绝对值是-2的数有没有?

八、随堂练习

1、判断题

(1)数的绝对值就是数轴上表示数的点与原点的距离()(2)负数没有绝对值()

(3)绝对值最小的数是0()

(4)如果甲数的绝对值比乙数的绝对值大,那么甲数一定比乙数大()(5)如果数的绝对值等于,那么一定是正数

2、填表

九、布置作业

课本第50页2、4。

免费初中数学教案下载篇9

一、教学目标:

1、知道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定义。

2、理解掌握一次函数的图象的特征和相关的性质。

3、弄清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区别与联系。

4、掌握直线的平移法则简单应用。

5、能应用本章的基础知识熟练地解决数学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构建比较系统的函数知识体系。

难点:对直线的平移法则的理解,体会数形结合思想。

三、教学过程:

1、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定义:

一次函数:一般地,若y=kx+b(其中k,b为常数且k≠0),那么y是一次函数。

正比例函数:对于y=kx+b,当b=0,k≠0时,有y=kx,此时称y是x的正比例函数,k为正比例系数。

2、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区别与联系:

(1)从解析式看:y=kx+b(k≠0,b是常数)是一次函数;而y=kx(k≠0,b=0)是正比例函数,显然正比例函数是一次函数的特例,一次函数是正比例函数的推广。

(2)从图象看:正比例函数y=kx(k≠0)的图象是过原点(0,0)的一条直线;而一次函数y=kx+b(k≠0)的图象是过点(0,b)且与y=kx

平行的一条直线。

基础训练:

1、写出一个图象经过点(1,—3)的函数解析式为:

2、直线y=—2X—2不经过第象限,y随x的增大而。

3、如果P(2,k)在直线y=2x+2上,那么点P到x轴的距离是:

4、已知正比例函数y=(3k—1)x,,若y随x的增大而增大,则k是:

5、过点(0,2)且与直线y=3x平行的直线是:

6、若正比例函数y=(1—2m)x的图像过点A(x1,y1)和点B(x2,y2)当x1<x2时,y1>y2,则m的取值范围是:

7、若y—2与x—2成正比例,当x=—2时,y=4,则x=时,y=—4。

8、直线y=—5x+b与直线y=x—3都交y轴上同一点,则b的值为。

9、已知圆O的半径为1,过点A(2,0)的直线切圆O于点B,交y轴于点C。

(1)求线段AB的长。

(2)求直线AC的解析式。

免费初中数学教案下载篇10

一、一次函数

1、问题导入:

问题1:小明暑假第一次去北京、汽车驶上A地的高速公路后,小明观察里程碑,发现汽车的平均速度是95千米/时、己知A地直达北京的高速公路全程为570千米,小明想知道汽车从A地驶出后,距北京的路程和汽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时间有什么关系,以便根据时间估计自己和北京的距离、

问题2:小张准备将平时的零用钱节约一些储存起来、他己存有50元,从现在起每个月节存12元、试写出小张的存款与从现在开始的月份数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请同学们思考后回答:

(1)找出问题中的变量并用字母表示,列出函数关系式、

(2)这两个函数关系式有什么共同点?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各有什么限制?

以上这些问题,请各小组讨论一下,派代表回答、引出课题(板书课题)教师最后总结一次函数的概念、(板书)

2、引导学生观察这两个函数关系式的结构特征,引出一次函数的一般形式(学生回答,且互相补充)老师最后归纳:一次函数通常可以表示为的形式,其中为常数,特别地,当时,一次函数(常数)也叫做正比例函数、

二、一次函数的图象是什么形状呢?

1、做一做:

我们已经学习了用描点法画函数的图象,请同学运用描点法画出下列函数的图象(老师用多媒体打出题目)。根据学生的动手实践、观察与讨论,得出结论:一次函数的图象是一条直线、特别地,正比例函数的图象是经过原点的一条直线。

2、接下来教师提问:

(1)观察所画出的四个一次函数的图象,比较各对一次函数的图象有什么共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2)能否从中了现一些规律?对于直线(是常数),常数的取值对于直线的位置各有什么影响?

3、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相互交流、相互补充,最后总结出规律:当一样,不一样时,直线方向相同(平行),但没有相同点;当不一样,一样时,都经过(0,)点(相交),但直线方向不同、

4、巩固训练:

(1)在同一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画出下列函数的图象

教师提出问题:①画出图象,看看是否与上面的讨论结果一样;②你取的是哪几个点?和同学比较一下,怎样取比较简便?

(2)将直线向下平移2个单位,得到直线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将直线向上平移5个单位,得到直线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由学生到前板演)、

5、对于教材中第42页例2处理,教师先用多媒体打出,并提出问题: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坐标轴上点的坐标有什么特征?在坐标轴上取点有什么好处?组织学生结合问题去分析,动手尝试,小组讨论交流,最后达成共识、对于教材第43页例3处理,教师可以提出以下几个问题讨论同学们讨论:①这里取的数悬殊较大怎么办?②这个函数是不是一次函数?③这个函数中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什么?函数的图象是什么?④在实际问题中,一次函数的图象除了直线和本题的图形外,还有没有其他情形?你能不能找出几个例子加以说明?

三、一次函数的性质

函数反映了客观世界中量的变化规律,那么一次函数又有什么性质呢?

1、请同学们来一起观察大屏幕上函数图象(教师用多媒体演示函数的图象),并回答:当一个点在直线上从左右移动时,它的位置如何变化?你能从中得到函数值的变化与自变量的变化规律吗?(教师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演示点的移动情况,进一步促进了学生对一次函数的变化规律理解)由学生讨论出结果:也就是说,函数值随自变量的增大而增大、(教师板书)

2、请同学们画出函数的图象,然后教师可以提出问题:观察它们是否也有相应的性质,有什么不同你能否发现什么规律?让学生带着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分组讨论,相互交流,最后归纳出一次函数如下性质:(1)当时,随的增大而增大,这时函数的图象从左到右上升;(2)当时,随的增大而减小,这时函数的图象从左到右下降;

3、补充性质:(3)时,一次函数的图象经过一、二、三象限;(4)时,一次函数的图象经过一、三、四象限;(5)时,一次函数的图象经过一、二、四象限;(6)时,一次函数的图象经过二、三、四象限、

4、对于教材中第45页做一做处理,可以作为例题,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分组讨论,由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教师起着指导作用;对于教材中第45页例4的处理,教师可以先组织学生审题分析找出题中的己知量,并提示学生:要想求一次函数的关系式,关键是要确定和的值,那么,结合题中所给的己知条件,又怎样来确定和的值呢?组织学生讨论,结合学生得出的结论,教师再给出待定系数法的概念,这样学生马上就会理解,从而难点得以突破、在这里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实际问题有关函数的自变量的范围限制、

免费初中数学教案下载篇11

一、 教材结构与内容简析

在分析新数学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确定了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首先来看一下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有理数的加减法在整个知识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很重要的。它是整个初中代数的一个基础,它直接关系到有理数运算、实数运算、代数式运算、解方程、、研究函数等内容的学习。初中阶段要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以及让学生根据一些现实模型,把它转化成数学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增强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就第一章而言,有理数的加减法是本章的一个重点。在有理数范围内进行的各种运算:加、减法可以统一成为加法,乘法、除法和乘方可以统一成乘法,因此加法和乘法的运算是本章的关键,而加法又是学生接触的第一种有理数运算,学生能否接受和形成在有理数范围内进行的各种运算的思考方式(确定结果的符号和绝对值),关键是这一节的学习。

数学思想方法分析:作为一名数学老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数学思想、数学意识,因此本节课在教学中力图向学生渗透的德育目标是:(1)渗透由特殊到一般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2)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品质。

二、 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和上述对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及心理特征 ,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了解代数和的概念,理解有理数加减法可以互相转化,会进行加减混合运算;

2. 通过学习理解加减法运算,都可以统一成加法运算,继续渗透数学的转化思想;

3.通过加法运算练习,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三、教学建议

(一)重点、难点分析

本小节的重点是依据运算法则和运算律准确迅速地进行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难点是省略符号与括号的代数和的计算.

由于减法运算可以转化为加法运算,所以加减混合运算实际上就是有理数的加法运算。了解运算符号和性质符号之间的关系,把任何一个含有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算式都看成和式,就可灵活运用加法运算律,简化计算.

(二)教法建议

1.通过习题,复习、巩固有理数的加、减运算以及加减混合运算的法则与技能,讲课前教师要认真总结、分析学生在进行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时常犯的错误,以便在这节课分析习题时,有意识地帮助学生改正.

2.关于“去括号法则”,只要学生了解,并不要求追究所以然.

3.任意含加法、减法的算式,都可把运算符号理解为数的性质符号,看成省略加号的和式。这时,称这个和式为代数和。再例如:-3-4表示-3、-4两数的代数和,-4+3表示-4、+3两数的代数和,3+4表示3和+4的代数和等。代数和概念是掌握有理数运算的一个重要概念,请老师务必给予充分注意。

4.先把正数与负数分别相加,可以使运算简便。

5.在交换加数的位置时,要连同前面的符号一起交换。如:12-5+7 应变成 12+7-5,而不能变成12-7+5。

备注:教学过程我主要说第一小节---去括号

(三)教学过程:根据教材的结构特点,紧紧抓住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运用类比、联想、转化的思想,突破难点.

免费初中数学教案下载篇12

一、说教材

1、本课在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分式的加减》这节课是代数运算的基础,分两课时完成,我所设计的是第一课时的教学,主要内容是同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及简单的异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学生已掌握了分数的加减法运算,同时也学习过分式的基本性质,这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而掌握好本节课的知识,将为《分式的加减》第二课时以及《分式方程》的学习做好必备的知识储备。

2、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会进行简单的分式加减运算,具有一定的代数化归能力,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②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探索分式加减运算法则的过程,理解其算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大胆猜想,积极探究的学习态度,发展学生有条理思考及代数表达能力,体会其价值。

4、重点、难点

①重点:掌握分式的加减运算

②难点:异分母的分式加减运算及简单的分式混合运算

二、说教法

本课我主要以“创设情景——引导探究——类比归纳——拓展延伸”为主线,启发和引导贯穿教学始终,通过师生共同研究探讨,体现以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练为主线的教学过程。

三、说学法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我设计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猜想归纳和巩固提高”四个层次的学法。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第一环节:提出问题

问题1:甲工程队完成一项工程需n天,乙工程队要比甲队多用3天才能完成这项工程,两队共同工作一天完成这项工程的几分之几?

问题2:2001年,2002年,2003年某地的森林面积(单位:公顷)分别是S1,S2,S3,2003年与2002年相比,森林面积增长率提高了多少?

老师活动: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再共同研究学生活动:小组讨论、探究、发言设计意图:通过创设这两个问题情境,引入分式的加减运算,既体现了分式加减运算的意义,又让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建立分式模型的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二环节:同分母分式相加减

想一想:(1)同分母的分数如何加减?如:2/3+5/3=(2+5)/3,:2/3—5/3=(2—5)/3;(2)思考:类比分数的加减法则,你能归纳出分式的加减法则吗?老师活动:鼓励学生通过类比、探究并大胆猜想分式的加减运算法则学生活动:分组进行讨论、交流,并多举类似例子进行类比,而后,小组发表意见,说明自己的推测。

在学生通过交流得到猜想的基础上出示做一做:做一做:(1)1/a+2/a=_____________2(2)x/(x—2)–4/(x—2)=___________(3)(x+2)/(x+1)–(x—1)/(x+1)+(x—3)/(x+1)=___________教师通过让学生练习“做一做”的题目,加以验证和领悟,法则的形成打下基础,并导出分式加减运算法则:同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老师活动:引入习题“做一做”,适当纠正学生的语言,并板书法则学生活动:通过个体练习,领悟规律,再小组交流,形成法则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类比分数运算方法,大胆猜想分式的加减法则

(二)主动探究,拓展延伸

第三环节:异分母的分式相加减想一想:

(1)异分母的分数如何相加减?如:1/2+2/3=?:1/2—2/3=?。

(2)你认为异分母的分式应该如何加减?如:1/a+2/b=?老师活动:提出问题,引导、启发学生通过异分母分数相加减的方法类比得到异分母分式相加减的方法学生活动:参与交流、讨论、归纳异分母分式加减的方法设计意图:进一步锻炼学生的类比思想;同时通过讨论解决分式的通分,使学生掌握异分母分式转化为同分母分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转化思想,为下节课做好准备

(三)例题教学

第四环节:解决问题

(1)回到开始提出的两个问题:s3?s2s2?s111?问题一:(?)s2s1nn?3问题二:

(2)例题1:计算(课本P81页)老师活动:出示习题,巡视、引导、纠正学生活动:自主完成

设计意图: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异分母分式的加减运算能力

(四)随堂练习

第五环节:巩固深化

老师活动:巡视、引导学生活动:个体练习、板演设计意图:检验学生是否掌握分式的加减运算方法(五)课堂小结第六环节:提高认识老师活动:本节课我们学了哪些知识?在运用过程中需要注意些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学生活动

归纳总结

(1)同分母分式加减法则

(2)简单异分母分式的加减设计意图:锻炼学生及时总结的良好习惯和归纳能力(六)作业布置第七环节:反思提炼课本P27第1、2题五、板书设计

免费初中数学教案下载篇13

教学目的知识技能使学生会用列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解决有关面积、体积方面和经济方面的问题.

数学思考提高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以及用数学的意识,渗透转化的思想、方程的思想及数形结合的思想.

解决问题通过列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解决日常生活及生产实际中遇到的有关面积、体积方面和经济方面的问题.

情感态度通过探究性学习,抓住问题的关键,揭示它的规律性,展示解题的简洁性的数学美.

教学难点审题,从文字语言中挖掘有价值的信息.

知识重点会用列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解有关面积、体积方面和经济方面的问题.

教学过程设计意图

教学过程

问题一: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师生共同回忆

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

(1)审题;(2)设未知数;

(3)列方程;(4)求解;

(5)检验;(6)答.

问题二:矩形的周长和面积?长方体的体积?

问题三:如图,某小区内有一块长、宽比为1:2的矩形空地,计划在该空地上修筑两条宽均为2m的互相垂直的小路,余下的四块小矩形空地铺成草坪,如果四块草坪的面积之和为312m2,请求出原来大矩形空地的长和宽.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读题,找到题目中的关键语句.

学生活动:在关键语句中找到反映相等关系的语句,探究解决办法.

教师活动:用多媒体演示分析,解题方法.

做一做

如图,有一块长80cm,宽60cm的硬纸片,在四个角各剪去一个同样的小正方形,用剩余部分做成一个底面积为1500cm2的无盖的长方体盒子.求剪去的小正方形的边长.

课堂练习:将一个长方形的长缩短5cm,宽增长3cm,正好得到一个正方形.已知原长方形的面积是正方形面积的,求这个正方形的边长.

问题四:某商场销售一种服装,平均每天可售出20件,每件赢利40元.经市场调查发现:如果每件服装降价1元,平均每天能多售出2件.在国庆节期间,商场决定采取降价促销的措施,以达到减少库存、扩大销售量的目的.如果销售这种服装每天赢利1200元,那么每件服装应降价多少元?

学生活动:在众多的文字中,找到关键语句,分析相等关系.

教师活动:用多媒体帮助学生分析试题.提示学生检验解的合理性.

课堂练习:1.经销商以每双21元的价格从厂家购进一批运动鞋,如果每双鞋售价为a元,那么可以卖出这种运动鞋(350-10a)双.物价局限定每双鞋的售价不得超过进价的120%.如果商店要赚400元,每双鞋的售价应定为多少元?需要卖出多少双鞋?

2.某商店从厂家以每件18元的价格购进一批商品,该商店可以自行定价.据市场调查,该商品的售价与销售量的关系是:若每件售价a元,则可卖出(320-10a)件,但物价部门限定每件商品加价不能超过进货价25%的.如果商店计划要获利400元,则每件商品的售价应定为多少元?需要卖出这种商品多少件?(每件商品的利润=售价进货价)

复习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本题为后面解决有关面积、体积方面问题做铺垫.

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使学生会解决有关面积的问题.

解决体积问题的问题

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以及渗透转化和方程的思想方法.

强调对方程的解进行双重检验.

小结与作业

课堂

小结利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注意通过实际要求检验根的合理性,要注意审题能力的培养.

本课

作业课本第43页习题2

课后随笔(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免费初中数学教案下载篇14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1)函数是初等数学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贯穿于整个初等数学体系之中,也是实际生活中数学建模的重要工具之一,二次函数在初中函数的教学中有重要地位,它不仅是初中代数内容的引申,也是初中数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更为高中学习一元二次不等式和圆锥曲线奠定基础。在历届佛山市中考试题中,二次函数都是必不可少的内容。

(2)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对学生基本数学思想和素养的形成起推动作用。

(3)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不等式等知识的联系,使学生能更好地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

2.课标要求:

①通过对实际问题情境的分析确定二次函数的表达式,并体会二次函数的意义。

②会用描点法画出二次函数的图象,能从图象上认识二次函数的性质。

③会根据公式确定图象的顶点、开口方向和对称轴(公式不要求记忆和推导)。

④会根据二次函数的性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学情分析:

(1)初三学生在新课的学习中已掌握二次函数的定义、图像及性质等基本知识。

(2)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较学习新课时有明显提高。

(3)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很高,思维敏捷,具有一定的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4)学生能力差异较大,两极分化明显。

4.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掌握二次函数y=图像与系数符号之间的关系。通过复习,掌握各类形式的二次函数解析式求解方法和思路,能够一题多解,发散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整合能力和分析能力。

◆情感目标

制作动画增加直观效果,激发学生兴趣,感受数学之美。在教学中渗透美的教育,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学会感受探索与创造,体验成功的喜悦。

5.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1)掌握二次函数y=图像与系数符号之间的关系。

(2)各类形式的二次函数解析式的求解方法和思路。

(3)本节课主要目的,对历届中考题中的二次函数题目进行类比分析,达到融会贯通的作用。

难点:(1)已知二次函数的解析式说出函数性质

(2)运用数形结合思想,选用恰当的数学关系式解决几何问题.

二、教学方法:

1.运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既直观、生动地反映图形变换,增强教学的条理性和形象性,又丰富了课堂的内容,有利于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更好地提高课堂效率。

2.将知识点分类,让学生通过这个框架结构很容易看出不同解析式表示的二次函数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形成一个清晰、系统、完整的知识网络。

3.师生互动探究式教学,以课标为依据,渗透新的教育理念,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结合初三学生的求知心理和已有的认知水平开展教学.形成学生自动、生生助动、师生互动,教师着眼于引导,学生着眼于探索,侧重于学生能力的提高、思维的训练。同时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进行分层施教,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知识,能力得到提高。

三、学法指导:

1.学法引导

“授人之鱼,不如授人之渔”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传授学生基本知识,还要培育学生主动思考,亲自动手,自我发现等能力,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达到教学终极目标。

2.学法分析:新课标明确提出要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学生”,因此教师有组织、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并参入到学习活动中,鼓励学生采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研讨式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习惯与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设计理念:《课标》要求,对于课程实施和教学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

4、设计思路:不把复习课简单地看作知识点的复习和习题的训练,而是通过复习旧知识,拓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1、教学环节设计:

根据教材的结构特点,紧紧抓住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运用类比、联想、转化的思想,突破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环节:

◆创设情境,引入新知:复习旧知识的目的是对学生新课应具备的“认知前提能力”和“情感前提特征进行检测判断”。学生自主完成,不仅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也能为课堂教学扫清障碍。为了更好地理解、掌握二次函数图像与系数之间的关系,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按照分层递进的教学原则,设计安排了6个由浅入深的题型,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为下一步的探究做好准备。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本环节通过开放性题的设置,发散学生思维,学生对二次函数的性质作出全面分析。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思考,相互交流,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探究的能力。通过学生观察、思考、交流,经历发现过程,加深对重点知识的理解。

◆运用知识,体验成功: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同时配有两个由低到高、层次不同的巩固性习题,体现渐进性原则,希望学生能将知识转化为技能。让每一个学生获得成功,感受成功的喜悦。

安排三个层次的练习。

(一)从定义出发的简单题目。

(二)典型例题分析,通过反馈使学生掌握重点内容。

(三)综合应用能力提高。

既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梳理,将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网络化,对在获取新知识中体现出来的`数学思想、方法、策略进行反思,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运用知识的能力。

(四)方法与小结

由总结、归纳、反思,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且能熟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2、作业设计:(见课件)

3、板书设计:(见课件)

五、评价分析:

本节课的设计,我以学生活动为主线,通过“观察、分析、探索、交流”等过程,让学生在复习中温故而知新,在应用中获得发展,从而使知识转化为能力。本节教学过程主要由创设情境,引入新知――合作交流;探究新知――运用知识,体验成功;知识深化――应用提高;归纳小结――形成结构等环节构成,环环相扣,紧密联系,体现了让学生成为行为主体即“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数学新课标》要求。本设计同时还注重发挥多媒体的辅助作用,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贯穿整个课堂教学的活动设计,让学生在活动、合作、开放、探究、交流中,愉悦地参与数学活动的数学教学。

免费初中数学教案下载篇15

学习目标:

1、能借助数轴初步理解绝对值的概念,会求一个数的绝对值。

2、正确理解绝对值的代数意义和几何意义,渗透数形结合与分类讨论思想。重点和难点:理解绝对值的概念,能求一个数的绝对值。

学习过程:

任务一、复习旧知:

1、什么叫互为相反数?在数轴上表示互为相反数的两点和原点的位置关系怎样?

2、数轴上与原点的距离是2的点表示的数有_____个,他们表示的数是_____;与原点的距离是5的点有____个、任务二、新知理解:

1、自读课本p11-p12,体会绝对值的意义。

绝对值的几何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的绝对值记作_______,如5的绝对值记作______,结果是_____、

试一试:(1)+6=______,0、2=________,+8、2=_______

(2)0=_______;

(3)-3=_____,-0、2=_____,-8、2=________、

绝对值的代数意义:(1)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__________;

(2)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___________(3)0的绝对值是___________。

上述可以用式子表示为:(1)当a是正数时,a=_______,

(2)当a是负数时,a=_______,(2)当a=0时,a=________,

任务三:巩固练习

1、求下列各数的绝对值:?7

12,?

110

,?4、75,10、5

2.计算-2++834??815

-20??45

3、绝对值是3的数是_______,有____个绝对值是1、5的数?4、判断:(1)有理数的绝对值一定是正数;

(2)如果一个数是正数,那么这个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3)如果一个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那么这个数是正数(4)一个数的绝对值越大,表示它的点在数轴上越靠右。归纳:(1)不论有理数a取何值,它的绝对值总是______。

(2)两个互为相反数的绝对值____。能力提升:

(1)-35、6=________;a=_____(a<0);若x=5,则x=______(2)绝对值小于4的整数有________;绝对值大于2小于5的整数有________;

(3)绝对值等于本身的数是_______,绝对值等于它的相反数的数是_________,绝对值最小的有理数是_______、(

4)若a-2=3,则a=______

归纳总结:

AD位1

相关推荐

AD位2

热门图文

AD3

上一篇:2024年下学期数学教案

下一篇:怎么写幼儿数学教案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