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15篇
教师可以向听课人员介绍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安排,分享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从而获得反馈和建议,提高教学水平。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八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如果大家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八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篇1】
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它是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今天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这五个方面谈谈我对这节课处理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本节内容不等式,它是刻画现实世界中量与量之间关系的有效数学模型,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所以对不等式的学习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同时,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也为学生以后顺利学习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和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有关内容的理论基础,起到重要的奠基作用。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的内容兼顾我校八年级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感受生活中存在的不等关系,了解不等式的意义。
2。 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过程与方法:经历不等式的基本性质的探索过程,初步体会不等式与等式的异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历由具体实例建立不等式模型的过程,进一步符号感与数学化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不等式概念及其基本性质
难点:不等式基本性质3
教法与学法:
1。 教学理念: “ 人人学有用的数学”
2。 教学方法:观察法、引导发现法、讨论法.
3。 教学手段:多媒体应用教学
4。 学法指导:尝试,猜想,归纳,总结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和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四个教学环节。
下面我将具体的教学过程阐述一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上课伊始,我将用一个公园买门票如何才划算的例子导入课题。
世纪公园的票价是:每人5元;一次购票满30张,每张可少收1元。某班有27名团员去世纪公园进行活动。当领队王小华准备好了零钱到售票处买27张票时,爱动脑筋的李敏同学喊住了王小华,提议买30张票。但有的同学不明白,明明我们只有27个人,买30张票,岂不是“浪费”吗?
(此处学生是很容易得出买30张门票需要4X30=120(元), 买27张门票需要5X27=135(元),由于120〈135,所以买30张门票比买27张还要划算。由此建立了一个数与数之间的不等关系式)
紧接着进一步提问:若人数是x时,又当如何买票划算?
二、探求新知,讲授新课
引例列出了数与数之间的不等关系和含有未知量120<5x的不等关系。那么在不等式概念提出之前,先让学生回顾等式的概念,“类比”等式的概念,尝试着去总结归纳出不等式的概念。使学生从一个低起点,通过获得成功的体验和克服困难的经历,增进应用数学的自信心,为下面的学习调动了积极。
接下来我用一组例题来巩固一下对不等式概念的认知,把表示不等量关系的常用关键词提出。
(1)a是负数;
(2)a是非负数;
(3) a与b的和小于5;
(4) x与2的差大于-1;
(5) x的4倍不大于7;
(6) y的一半不小于3
关键词:非负数,非正数,不大于,不小于,不超过,至少
回到引入课题时的门票问题120<5x,我们希望知道X的取植范围,则须学习不等式的性质,通过性质的学习解决X的取植
难点突破:通过上面三组算式,学生已经尝试着归纳出不等式的三条基本性质了。不等式性质3是本节的难点。在不等式性质3用数探讨出以后,换一个角度让学生想一想,是否能在数轴上任取两个点,用相反数的相关知识挖掘一下,乘以或除以一个负数时,任意两个数比较是否性质3都成立。通过“数形结合”的思想,使数的取值从特殊化到一般化,从对具体数的感知完成到字母代替数的升华。让学生用实例对一些数学猜想作出检验,从而增加猜想的可信程度。同时,让学生尝试从不同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有效地解决问题。
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教学的看法,希望各位专家指正。谢谢!
八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篇2】
一、学生起点分析
学生已经学完三角形的内角和,对内角和的问题有了一定的认识,加上八年级的学生好奇心、求知欲强,互相评价、互相提问的积极性高、因此对于学习本节内容的知识条件已经成熟,学生参加探索活动的热情已经具备,所以把这节课设计成一节探索活动课是切实可行的。
二、教学任务分析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六节《探索多边形内角和与外角和》的第一课时、本节内容是七年级上册多边形相关知识的延展和升华,并且在探索学习过程中又与三角形相联系,从三角形的内角和到多边形的内角和环环相扣,前面的知识为后边的知识做了铺垫,联系性比较强,特别是教材中设计了现实情境,“想一想”,“议一议”等内容,体现了课改的精神、在编写意图上,编者强调使学生经历探索、猜想、归纳等过程,回归多边形的几何特征,而不是硬背公式,发展了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多边形内角和定理,进一步了解转化的数学思想
【过程与方法】经历质疑、猜想、归纳等活动,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在探索中学会与人合作,学会交流自己的思想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体验猜想得到证实的成功喜悦和成就感,在解题中感受生活中数学的存在,体验数学充满着探索和创造。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多边形内角和定理的探索和应用。
【教学难点】多边形定义的理解。多边形内角和公式的推导。转化的数学思维方法的渗透。
三、教学过程设计
本节课分成七个环节:
第一环节:创设现实情境,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第二环节:概念形成。
第三环节:实验探究。
第四环节:思维升华。
第五环节:能力拓展。
第六环节:课时小结。
第七环节: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 创设现实情境,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1、多媒体展示蜂窝,教师结合图片让学生发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多边形。
2、工人师傅锯桌面:一个四边形的桌面,用锯子锯掉一个角,还剩几个角?
目的:
1、通过现实情境的展示,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起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2、把学生的注意力自然的引入研究方向,为课题的研究做铺垫。
第二环节 概念形成
1、借助多媒体显示一多边形,学生类比三角形的有关知识对多边形定义、并表示出相应的元素。
2、教师再给出严格规范的定义,特别借助学具说明“在平面内”的必要性、此外,说明正多边形的定义以及多边形可分为凸多边形和凹多边形。
目的:
1、对于边角这些能在图形中识别而又不要求学生掌握的描述性定义,采取学生类比三角形的表示方法来归纳,渗透类比的数学思想。
2、借助于自制的直观教具,说明多边形定义中“在平面内”这一条件,易于学生理解,化解了难点。
第三环节 实验探究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展开探究活动)
提出问题: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那么多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呢?从四边形开始研究。
活动一:利用四边形探索四边形内角和
要求:先独立思考再小组合作交流完成)
(师巡视,了解学生探索进程并适当点拨)
(生思考后交流,把不同的方案在纸上完成)
八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篇3】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整式的乘法》,下面我就教材、教法与学法指导、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四个方面来向大家介绍一下我对本节课的理解与设计。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本节课是学生在学习了单项式乘以单项式、单项式乘以多项式之后安排的内容,既是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应用与推广,又为今后学习乘法公式作准备。同时,还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中蕴含的内在规律进行探索的兴趣和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其得出的过程涉及数形结合,整体代换等重要的数学思想。因此,它在整个初中阶段“数与式”的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
2、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我确定了三个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自己的探索,用几何和代数两种方法得出多项式与多项式的乘法法则;
(2)过程与方法: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和整体代换的思想;(3)通过数学活动,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体会到探索与创造的乐趣。
3、教学重难点:多项式乘以多项式法则的推导过程以及法则的归纳和应用。
二、说教法和学法指导: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更好地落实各项目标,本节课以学生的数学活动为主线,以让学生参与为本课的核心,以自主、合作、探究、实践为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在此基础上,我采用了如下的教学方法:尝试法、实践法、讨论法、发现法,让学生全员参与,全员活动,让学生和老师、学生和学生之间互动,特别是让学生展示、点评、质疑,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潜能。
三、说教学设计: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过程设计了“导学达标——探究释疑——拓展延伸——内化迁移”四个基本环节。
1、导学达标:
在这个环节首先检查了学生的预习案完成情况,针对预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点拨。然后由一个实际问题引入课题,激发学生兴趣,最后再解读本课的学习目标、重难点,让学生带着目标和问题展开本节课的学习。
2、探究释疑:
这一环节一共设计了两个探究活动。
第一个探究活动让学生进行了拼图游戏,通过比较所表示的拼出的大长方形面积,从而发现多项式乘以多项式的法则,然后和预习案中用代数方法所得出的结论进行比较。此时,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多项式乘以多项式本质上与单项式乘以多项式一样都是乘法分配律的应用,从而突破了难点,进而让学生体会到转化以及数形结合的思想。
在得出多项式乘法的法则后,我让学生试着用文字表述它,学生的叙述开始不一定完善,在此教师要帮助学生认识到法则的本质,并最终得出多项式与多项式的乘法法则:
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先用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分别乘以另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接下来我设计了一道例题,例题是课本的题目,其目的是熟悉、理解法则。完成例1时,教师引导学生严格按照法则来做,并认真板书,规范了学生的解题过程,起到了示范作用。在完成例题之后,为了让学生检验自己对法则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八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篇4】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位于苏科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第十章第四节第一课时。主要内容是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并利用两个角对应相等来判断两个三角形相似,它是三角形的重要基础知识,学习本节内容,既巩固了前面学习的三角形全等和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又为后面学习三角形相似的其他方法打下了坚实的“基石”,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探索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并利用两个角对应相等来判断两个三角形相似。
(2)能力目标:通过通过观察、思考探索,小组合作等活动归纳出有两个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培养宪政“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学生动手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敢想、敢说、敢做的学习习惯和团队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3、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探索活动归纳出三角形相似的条件,并运用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三角形相似的探索,特别“对应”的理解。
二、教学方法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以及八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贯穿于本节课教学环节的主线是:观察---探究-----讨论----归纳-----巩固展示,采用启发式和师生互动式教学方式,同时利用课件辅助教学来突破重难点。
三、学法指导
(1)八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三角形全等和多边形相似,在学习本节内容时,对“相似”和“全等”易混淆,在教学过程中要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2)八年级学生总体较好动,且喜欢表达自己的观点,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想方设法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中来,更多地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四、教学流程
1、创设问题,引入新课 (5分钟)
问题:课本第94页,思考……………….
在这一环节中老师应注重:(1)复习: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2)多边形相似的条件,强调边对应,角对应。
(3)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
2、学生活动,探究新知 (10分钟)
学生活动1:课本第94页,思考:(1)如何画出三个三角形(2)三角形(1)与三角形(2)全等吗?由学生表述并书写。
学生活动2:(1)师提问:根据多边形相似的条件,你能判断三角形(1)与三角形(3)相似吗?引导学生从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这两方面思考
(2)学生测量、计算、思考、探究……………………
(3)学生回答…………………
师生共同归纳本节课知识点1:
如果说一个三角形与另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数学语言:在△A“B”C“与△ABC中,若∠A“=∠A,∠B”=∠B,
则△A“B”C“∽△ABC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应注重:(1)学生对“对应”的把握 (2)不断激发学生思考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并适当运用“不错”“很好”等话语来激励学生。 (3)学生的合作交流、讨论的能力和质量如何。
3、例题分析、讲解 (10分钟)
例1:课本第94页:例1 例2:课本第95页:例2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应注重:(1)在已知题知中如何寻找两个对应角相等 (2)进行规范的板书
学生活动3:课本第95页:思考:……………..
此环节由学生分析并书写出规范的推理过程
师生共同归纳本节课知识点2: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他两边的延长线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
4、趁热打铁,巩固新知 (10分钟)
本环节设计4小题,为课本第95页到96页练习1—4题,由学生单独思考并书写推理过程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应注重:
(1)深入学生中,观察学生的分析过程是否合理,书写是否规范
(2)帮助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并适时表扬书写规范,说理清楚的学生,通过肯定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5、学生成果展示 (6分钟)
展示内容与方法:巩固练习的4小题,在展台上进行分析过程并强调如何规范书写,教师和其他学生进行适当补充和肯定。
6、总结新知,强调数学思想方法 (3分钟)
设问法,学习了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应注重:(1)学习小结的知识内容 (2)在能力和情感方面有什么提高和体会,这与“三维目标”相呼应。(3)教师强调数学思想方法:转化,将陌生的知识转化为熟悉的,将未知的转化为已知的。
7、布置作业(1分钟)
作业在讲学稿上,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体现分层教学和分层作业的理念。
8、板书设计
(1)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条件:文字语言和数学语言
(2)例题讲解 例1: 例2:
(3)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他两边的延长线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
八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篇5】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三章图形的平移与旋转的第一节《生活中的平移》。学生在前面已学习了轴对称及轴对称图形,在此基础上还将学习生活中的旋转与旋转设计图案等内容。同轴对称一样,平移也是现实生活中广泛存在的现象,是现实世界运动变化的最简捷的形式之一,它不仅是探索图形变换的一些性质的必要手段,而且也是解决现实世界中的具体问题以及进行数学交流的重要工具。为综合运用几种变换(平移,旋转,轴对称,相似等)进行图案设计打下基础。《生活中的平移》对图形变换的学习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以及新课程标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具体实例认识平移,理解平移的基本内涵,理解平移前后两个图形对应点连线平行且相等,对应线段平行且相等,对应角相等的性质。
能力目标:
通过探究归纳平移的定义,特征,性质,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经历观察,分析,操作,欣赏以及抽象,概括等过程,经历探索图形平移基本性质的过程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过程,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增强审美意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平移是现实生活中广泛存在的现象,它不仅是探索图形变换的一些性质的必要手段,而且也是解决现实世界中的具体问题以及进行数学交流的重要工具。探索平移的基本性质,认识平移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是学习本节内容的重点。
平移特征的获得过程,教科书中仅用了一段文字,很少的篇幅,对于这个特征,不是要学生死记硬背,而是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探究归纳能力,对八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本课的难点是平移特征的探索及理解。
上面是对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教学目标以及教学重难点的分析,接下来我将说说学情:
二、说学情
1.学生已经学习学习了轴对称及轴对称图形,对图形的变换已经有了了解,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
2.八年级的学生接受能力、思维能力、自我控制能力都有很大变化和提高,自学能力较强,通过类比学习加快知识的学习。
下面为了讲清重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三、说教法与学法
基于教材特点与学生情况的分析,为有效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制定教法、学法如下:
1.遵循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原则,在为学生创造大量实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交流、讨论、类比、归纳、学习。
2.借用多媒体课件与实物辅助教学,力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既满足了学生对新知识的强烈探索欲望,又排除学生许学习几何方法的缺乏,和学无所用的顾虑,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愉快与进步。
四、说教学过程
课堂结构:(一)创景引趣 (二)探究归纳 (三)反馈练习 (四)实际运用 (五)感情点滴 (六)布置作业六个部分.
(一)创景引趣
课开始,我先由学生很熟悉的生活经历引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下开始学习。如问同学们,你们小时候去过游乐园吗,在游乐园中你们玩过哪些游乐项目,在玩这些游乐项目时你们想过什么,你们想过它里面蕴含着数学知识吗?现在,我就展示几幅画面,让大家在重温美好童年生活的同时,找一找这些项目中,哪些项目的运动形式是一样的 (课件展示),观看游乐园内的一些项目,如:旋转木马、荡秋千、小火车、滑梯等等,引导学生发现这些项目有什么特征,从而引出本节课研究内容:生活中的平移。
(二)探究归纳
在引入的基础上,探索新知,出示课件观看几个运动的图片,如:手扶电梯上的人,缆车沿索道缓缓上山或下山,传送带上的商品,大厦里的电梯,辘轳上的水桶。
分小组讨论以上几种运动现象有什么共同特点,鼓励学生敢于在小组,班上交流自己的见解和探索的规律,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学生的自豪感和成功感得到升华,也增强了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创新能力。通过观察生活实例,让学生对平移运动形成直观上的初步认识。同时,通过两个问题的提出,帮助学生理解平移运动不会改变物体的大小,形状以及在平移过程中,物体上的每个部位都沿相同方向移动了相同的距离。通过课件演示以及让学生亲自参与,既使学生理解了平移运动的两大要素是方向和距离,也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借助于课件动态演示,有力启发学生,培养学生兴趣,使学生思维逐步展开,从而突破了学生学习的难点。为达到本课教学目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课件将图形的平移运动分解为点,线,面的平移运动,利用不同颜色区分让学生能清晰而准确地找出对应点,对应线段及对应角, 把平移的性质设计成了四个问题,深刻理解平移的性质,并能全面地对平移的性质进行概括。使重点突出,难点突破。
(三)反馈练习
学生对所学知识是否掌握了呢 为了检测学生对本课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进一步加强知识的应用训练,我设计了三组题目。第一组题走进知识平台;第二组题跨入知识阶梯;第三组题攀登知识高峰。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满足不同层次学生需求,针对解答情况,采取措施及时弥补和调整。
(四)知识拓展
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增强知识的趣味性和综合性,让学生举生活中平移实例。由学生在格纸上平移图形和动手在电脑上再现平移过程,再次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通过走进生活的图片欣赏引出下一节内容,并进一步使学生认识:数学源于生活,并运用于生活.这就将枯燥的数学问题赋予有趣的实际背景使内容更符合学生的特点,既激发了学生兴趣,又轻松愉悦地应用了本节课所学知识。使解决数学问题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潜能,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包括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五)及时总结
可以从知识获得途径,结论,应用,数学思想方法等几个方面展开,在教师引导下由学生自主归纳完成。如“我发现了什么……我学会了什么……我能解决什么……”等,这样有利于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分析和小结能力.
(六)布置作业
结合学生实际水平,准备布置两部分作业,一部分是必作题体现新课标下落实“学有价值的数学”,达到“人人都能获得必需数学”,另一部分是选做题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五、说板书设计
本节课我将采用重点式的板书。重点式的板书将教材内容中最关键的知识加以概括、归纳,列成条文,按一定顺序板书,这种板书,条理清楚,重点一目了然。
八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篇6】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利用积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进行二次根式的化简与运算.
2.会进行简单的二次根式的乘法运算.
3.使学生能联系几何课中学习的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会利用积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化简二次根式.
2.难点:二次根式的乘法与积的算术平方根的关系及应用.
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的教学重点是利用积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进行二次根式的计算和化简.积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是本节的中心内容,化简和运算都是围绕其进行的,而运用此性质计算化简又是二次根式的化简和混合运算的基础.二次根式的计算和化简通常与如勾股定理等几何方面的知识综合在一起.
本节难点是二次根式的乘法与积的算术平方根的关系及应用.积的算术平方根在应用时既要强调这部分题目中的字母为正数,但又要注意防止学生产生字母只表示正数的片面认识.要让学生认识到积的算术平方根性质与根式的乘法公式是互为逆运算的关系。综合应用性质或乘法公式时要注意题目中的条件一定要满足.
三、教学方法
从特殊到一般总结归纳的方法,类比的方法,讲授与练习结合法.
1. 由于性质、法则和关系式较集中,在二次根式的计算、化简和应用中又相互交错,综合运用,因此要使学生在认识过程中脉络清楚,条理分明,在教学时就一定要逐步有序的展开.在讲解二次根式的乘法时可以结合积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让学生把握两者的关系。
2. 积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和 ( )及比较大小等内容都可以通过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方法,让学生通过计算一组具体的式子,引导他们做出一般的结论。由于归纳是通过对一些个别的、特殊的例子的研究,从表象到本质,进而猜想出一般的结论,这种思维过程对于初中学生认识、研究和发现事物的规律有着重要
的作用,所以在教学中对于培养的思维品质有着重要的作用。
四、教学手段
利用投影仪.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观察例子得到结果
类似地可以得到:
由上一节知道一般地,有=(a,b)
通过上面的例子,大家会发现 =(a,b) 也成立
(二)新课
积的算术平方根.
由前面所举特殊的例子,引导学生总结出:一般地,有 (a≥0,b≥0). 积的算术平方根,等于积中各因式的算术平方根的积.
要注意a≥0、b≥0的条件,因为只有a、b都是非负数公式才能成立,这里要启发学生为什么必须a≥0、b≥0.在本章中,如果没有特别说明,所有字母都表示正数,下面启发学生从运算顺序看,等号左边是将非负数a、b先做乘法求积,再开方求积的算术平方根,等号右边是先分别求a、b的两因数的算术平方根,然后再求两个算术平方根的积.根据这个性质可以对二次根式进行恒等变形。 化简,使被开方数不含完全平方的因数(或因式):
1、 2、 3、
说明:1、当所得二次根式的被开方数的因数(式)中,有一些幂的指数不小于2,即含有完全平方的因式(数),我们就可利用积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并用=a(a)来化简二次根式。
2、 (a≥0,b≥0)可以推广为 (a≥0,b≥0,c≥0)
化简二次根式的步骤
1、将被开方数尽可能分解出平方数;
2、应用=(a,b)
3、将平方项利用=化简
小结:1、积的算术平方根与二次根式的乘法的互逆性;
2、灵活应用他们进行二次根式的乘法运算及化简二次根式
作业;由于本节课后习题较少,可适当补充紧贴教材的课外习题
八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篇7】
一、从引入到研究。
从学生的认知的平行四边形的特点平滑过渡到矩形新知识上来,过渡自然,知识衔接很紧密,而且从中体现了矩形就是平行四边形的知识联系和关系。展现给学生清晰的知识系统和结构。然后紧扣矩形是平行四边形的特例,用研究平行四边形的方法来研究矩形的性质,引人入胜,提高了学生跃跃欲试的强烈愿望,达到了激趣导学的目的。此时秦老师抓住了学生的心理进一步深入,顺便提出学习目标,给学生指明了研究的方向和任务,从而引导学生正确地探究。不足的是引入和矩形定义的给定这两个过程学生没有充分的体验。引入时应该给每个学生一个与老师展示的模型一样的模型,让学生直观地去探求平行四边形在各种情况下的情形,这正好给学生开放思维的机会,其实学生根据已有的小学的经验完全能知道某一特殊位置的矩形。这样就进一步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热情和兴趣。同时培养学生探索科学的至学精神,体验到了生活中有无穷的科学奥妙。情感意识和价值观也得到了培养。
二、 学生思维、操作与老师的引导容为一体 。
秦老师设计了让学生先画一个矩形,然后让学生由自己的感知来认识矩形的特点。这一点设计巧妙。学生前面有探究的欲望,有了探究的方向,而现在又有了研究的方法了,并且还指导小组合作,分工明确,所以学生从此就切入到探究的活动之中。这整个过程一环扣一环,环环相连,层层深入,步步为营。学生有热情、有兴趣、有目标、有方向、有方法,所有的同学都参与其中了。
三、小组的评价,激励性很强。
小组的探研,组内的合作和组间的交流开展得有色有声,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因陋就简 就地取材,例如给小组打分,把小组的共同的结果贴在黑板上等等。学生激情高涨,探索劲头十足,培养了学生不畏困难的毅力和勇气,提高了学生的交际交流能力和自我展示能力。而老师也没有闲着,一直参与其中,并指导和引导他们,及时地评价学生。秦老师的导演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把握很准,完全没有主观的垄断和主导学生。而是时刻把学生放在主体的位置,让他们充分地表演和展示。
总之,秦老师设计此课 下了功夫。引导到位,组织严密,激情导趣,游刃有余,如鱼得水。教学方法先进灵活,语言干练,姿态亲和。注重了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提高了学生不畏困难的毅力和信心。课堂线条明朗,首尾呼应, 效果 明显,是一堂成功的好课,值得我们学习和推广。
八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篇8】
一、教材
不等式基本性质是八年级下册第一章第二节内容,本节课是建立在学生已认识了不等关系基础上来学习的,也是为进一步学习解不等式及应用不等关系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依据,因此本节课内容在不等关系这一章占有重要位置。由此本节重点内容是不等式三条基本性质,难点是不等式第三条基本性质,在不等式两端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方向改变学生在这一点应用上很难掌握。
另外,本节课在教材安排上意在通过等式基本性质引入新课教学,在新课教学中用不等式实例进行操作,进而推出不等式基本性质,学生通过观察、质疑、发问易于接受新知,根据新课程标准确定学习目标如下: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不等式基本性质,能熟练运用不等式性质解决简单的不等式问题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 经历探索不等式基本性质的过程,体验数学学习探究的方法
2.通过观察、实验、猜想、推理等数学学习活动过程,发展合理的推理和初步论证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学生在探索过程中感受成功、建立自信
2.体验在研究过程中创造的快乐,并学会与人交流合作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质
二、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不等式基本性质及熟练应用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第三条性质的应用
三、教法
以引导发现、活动参与、交流讨论为主,学生自己举出实际不等式例子,教师根据认识规律引导学生由等式性质向不等式知识的迁移,安排学生用一组数在不等式两端参与四则运算,学生通过与其他学生的交流讨论,总结规律得出不等式基本性质
在这一环节教师一方面不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为适应学生思维发展水平有序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由认识到实践再到认识完成认识上的飞跃,圆满完成教学任务,另一方面,教师根据练习情况设疑引导,重在理解不等式性质应用,展开学生思维。
四、学情
一般说来,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开始有比较强烈的自我和自我发展的意识,对于与自己直观相冲突的现象和“挑战性“的任务很感兴趣,要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探究问题这样的做数学机会,学生能够在这些活动中 表现自我发展自我从而感到数学学习的重要性及其中的乐趣。
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时,可能会在应用第三条性质时遇到困难,尽可能引导学生多练习多总结最终完成学习过程,达到教学目标。
五、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安排了四个教学过程:
(一)回忆旧知,引出新知
经过以前的学习我们知道在等式的两端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整式依然成立,这是等式的性质那么对于上节课我们所学的不等式又有哪些性质呢?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共同探讨的问题——不等式基本性质。
在这一环节通过对等式性质的回忆进而导出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不仅对旧知的巩固也激发了学生对新知的兴趣。
(二)自主参与探索,交流讨论总结性质规律
教师安排学生自己举出一个具体不等式,根据认识规律有序引导学生在不等式两端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学生会发现不等号两端经运算比较大小后不等号方向没有发生改变,由此推出不等式第一条性质。
在引出第二条性质时,教师有意引导学生用正数参与两端的乘法(或除法)的运算,同学会发现不等号方向仍然没改变,这时可能会有学生发问:用负数呢?这就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经学生自己动手实验与其他同学讨论得出用负数不等号方向发生了改变,至此就得到不等式的第二三条性质。
在这一环节教师运用了“自主参与”和“交流讨论”的教学方式,通过引导和质疑,突出重点,化解难点,从而完成教学任务,收到良好教学效果。
(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我将上节课没圆满完成的问题再次提出:通过一棵树的树围可计算其生长年龄,某树栽种时树围是5cm ,以后每年树围增长3cm ,问这棵树至少生长多少年才能超过2.4m ?
上节课我们已经列出不等关系
设 至少生长x 年才能超过2.4m 则有不等关系
0.03x 0.05 > 2.4
现我们根据这节课所学将这个问题彻底解决。(将不等式性质应用全过程在板书出来)
再在黑板上列出两个例题 5x 3 < 2 - 2x – 1 > 3
要求学生仿照刚才不等式应用过程将其表示“x < a (x > a) ”形式,并找两名同学板书。在这一环节根据初中学生开始对“有用”数学感兴趣选取第一道例题,学生会感到数学就在身边
在练习过程中教师根据普遍存在的问题加以强调并帮助学生改正,针对个别(较慢)学生再具体教学
(四)引导学生总结全课
在这节课我们知道了不等式三条基本性质,并能熟练应用解决简单的不等式问题
八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篇9】
一、教材中的地位及作用
《变化的鱼》是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的第三节。主要内容是坐标变化和图形变换之间的关系。本册第三章学习了图形变换的平移和旋转,本章第一、二两节学习了平面直角坐标系和如何在坐标系内确定一个点,本节内容就是把这二者有机结合起来,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探索坐标变化和图形变换之间的关系的一个平台,在经历图形的坐标变化和图形变换的探索过程中,培养形象思维能力,体会数形结合思想。该课时内容在整个中学数学学习中是一个转折点,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为相似、位似、函数及其图象的学习奠定基础,而且这一节内容,将向学生明确提出数形结合这一思想,要求学生逐步掌握利用平面直角坐标系建立模型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二、学情分析
我所任教八年级学生大部分处于城乡结合部,形象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较强,逻辑思维能力偏弱,课堂主动性不够。对于本节,在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简单的图形变换以及直角坐标系的相关知识,为本节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但本节内容也不是两种知识的简单叠加,由于二者的综合,加大了知识的深度,给学生的理解上带来很大的难度。因此,在教学中,应遵循学生的自身特点和本节的内容实际来进行设计。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感受图形上点的坐标变化与图形的平移、拉伸、压缩之间的关系;进一步体会点与坐标一一对应的思想。
过程与方法目标:让学生经历图形坐标变化与图形的平移、伸长、压缩之间的关系的探索过程,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数形结合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通过培养学生对问题的观察、思考、交流、类比、归纳、动手操作等过程,发展学生的探索精神、合作意识、归纳能力。
四、重点难点
重点:探索并掌握图形坐标变化与图形变换之间的内在关系。
难点:坐标变化和图形拉伸、压缩间的关系。
五、教法与学法分析
1、“教”的本质在于引导,引导的艺术在于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愉快的学习,使数学课上得生动、有趣、高效,所以本节课采用的教法为:
(1)情景式教学法:课堂开始通过多媒体动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探究式教学法:将启发、诱导贯穿教学始终,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他们动手、动脑、动嘴,积极参与教学全过程,在教师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
2、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促进者,所以学法确定为:
(1)探究学习法。把问题留给学生,引导他们去解决问题。
(2)合作学习法。和小组的同学一起探讨、交流,利用集体的智慧去解决问题。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教学目标的体现过程,是教法学法的实施过程,是教学理念的展现过程,是使知识与能力在现实背景中自然呈现的过程。结合本节的教学内容及重难点教学过程如下:“情景引入——新课导入——探索新知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巩固拓展”。
教学环节师生活动过程设计意图
情景引入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一段动画,在动画和音乐声中,让学生进入课堂状态,同时,让学生对本堂课产生好奇和疑问。利用优美的音乐和动画,激发学生的探识欲望
新课导入课件中直接演示作图过程:在坐标系中标出以下点:(0,0)(5,4)(3,0)(5,1)(5,—1)(3,0)(4,2),(0,0),并顺次连接。
问题:所作图形象什么?
通过多媒体,在坐标系中拖动一条可以随意移动的直线鱼,让学生观察,在这条鱼移动的过程中,什么发生了变化?什么没变?
让学生讨论总结出自己的结论,教师不作任何说明。
要求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去作图:让鱼向右移动3个单位。
作出图形,比较所作图形是否和所得结论吻合。
多媒体演示作图过程和前后两条鱼的变化过程。开门见山的直接作图,既复习了前面所学知识,又让学生对本节将要学习的内容有了初步的认识。
问题引入。
探索新知想一想议一议
一、在前面问题的基础上,由学生直接说出:当向左游动2个单位时,图形的坐标发生了什么变化?向上或向下游动2个单位时,图形的坐标又发生了什么变化?
通过课件演示其变化过程,验证学生的答案。
二、针对一般情况,当坐标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时,图形横向平移或纵向平移?
由前面的作图和演示,学生已经知道:要让鱼移动,必须改变图形的坐标。再次在坐标系中拖动那条可以随意移动的鱼,让学生在已有一定认知之后再来仔细观察,思考,总结更全面的规律。
综合学生的结论,引导他们得出如下结论:
当纵坐标不变,横坐标增加时,图形向右平移;纵当坐标不变,横坐标减少时,图形向左平移。横坐标增加或减少a(a>0)时,图形向右或向左平移a个单位。
当横坐标不变,纵坐标增加时,图形向上平移;当横坐标不变,纵坐标减少时,图形向下平移。纵坐标增加或减少a(a>0)时,图形向上或向下平移a个单位。把整个探索过程交给学生去做,教师只作为一个协助者,让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动手操作等过程得出结论,既能加深对本节内容的印象,又培养了他们学习和解决数学的能力。
教学环节师生活动过程设计意图
举一反三想一想议一议并回答
1、对于前面的结论,反过来是否成立?
让学生仔细对照所作图形,充分思考,鼓励他们去讨论。
2、观察以下图形,蓝、黑鱼是在红鱼的基础上怎样变化而来的,坐标发生怎样的变化?(1红,2蓝,3黑)
(1)第二条是第一条向左平移4单位得到,横坐标减少4;第三条是第一条向右平移6单位得到,横坐标增加6。
(2)第二条是第一条向上平移4单位得到,纵坐标增加4;第三条是第一条向下平移5个单位得到,纵坐标减少5。
(3)第二条是第一条向左平移5个单位向上平移3个单位得到,横坐标减少5纵坐标增加3;第三条是第一条向右平移3个单位向下平移4个单位得到,横坐标增加3纵坐标减少4。通过上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学到了当纵坐标或横坐标改变时,图形将纵向或横向平移,在此基础上来让学生自己得出当图形改变时点的坐标改变的规律,以达到培养学生利用扩散思维进行自我学习的能力。
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环节师生活动过程设计意图
触类旁通大胆猜测: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当鱼的横、纵坐标增加或减少时,鱼就能左右游动或是上下游动。现在,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当坐标扩大或缩小一定的倍数关系时,鱼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
由学生猜测讨论,并和其他组的同学分享本组的结论。
在学生都有自己结论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完成以下作图:
作图验证按以下要求作图:在第一条鱼的基础上横坐标扩大为原来的2倍;
作完图形和周围同学比较是否一样;所得图形和猜测所得结论是否吻合。
在这个结论的基础上依次说出以下几种情况的结论:
当(1)横坐标缩小为原来的
(2)纵坐标扩大为原来的2倍
(3)纵坐标缩小为原来的
讨论活动:由学生分组讨论图形平移和坐标变化之间的关系,然后组织学生进行阐述,最后集合学生结论总结规律:
规律:当横坐标扩大为原来的n倍(n>1)(或缩小为原来的)时,图形被横向拉伸为原来的n倍(或被压缩为原来的);
当纵坐标扩大为原来的n倍(或缩小为原来的)时,图形被纵向拉伸为原来的n倍(或被压缩为原来的)
拓展思考:当(1)横、纵坐标扩大为原来的2倍;
(2)横、纵坐标缩小为原来的。
图形又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这一部分的设计,还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体会解决数学问题的一般方法“大胆猜测——小心验证——合理求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猜想探索能力
教学环节师生活动过程设计意图
巩固拓展归纳巩固:
引领学生学生复习图形平移,图形拉伸、压缩和坐标变化之间的关系巩固本节所学知识点
课外思考
图中红、蓝色的鱼与黑色的鱼对应顶点的坐标之间有什么关系,这些鱼可以看作黑色的鱼如何变化而来的?图中红色的鱼与蓝色的鱼对应顶点的坐标之间有什么关系,你能将红色的鱼通过适当的变化得到蓝色的鱼吗?请写出具体变化过程。
课堂内外的延伸
课外拓展:
课本P165第3题
七、评价与反思
1、这一节课的设计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利用多媒体演示,通过猜测、分组讨论、动手作图等方式帮助学生在探索图形变换和坐标变化之间关系的过程中,获得数学知识。
2、教学过程中注重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注重过程评价,注重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评价。鼓励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积极交流讨论。
3、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初步掌握了探究数学问题的基本方法,了解怎样建立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学会从生活中去发现数学,去找到数学的美,把数学和生活紧紧联系在一起,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形象生动的一面。
4、存在问题:由于学生还没有经历过图形相似的学习,对于图形的拉伸和压缩可能有一定的难度。解决办法:让学生充分交流讨论,积极动手去验证,自己得出结论,加深他们对这一知识的理解。
八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篇10】
一、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参与新课。
师:同学们,生活中到处都能碰到和数学有关的问题。今天,我们一起去书店买课外书,看看在那里会碰到什么数学问题
【利用买书这一情境导入新课,可以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实际这一原则。利用学生身边的事情或学生感兴趣的事情创设学习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学习新知。
1.出示主题图。
第一步,让学生看图并说说从图上知道了什么。
第二步,让学生根据图上的条件提数学问题。
第三步,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汪汪乐园》和《海底世界》共有多少本?
【这一环节体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和可以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道理。】
2.探讨算法。
(1)学生独立思考算法,试算28+4=( )。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个性,思考同一个问题所需要的时间也不同。对同一个问题,有的学生可能已经有这方面的知识储备,很快就能得出结论,而有的学生则需要较长时间的思考。所以,教师提出问题后,一定要给学生留足独立思考的时间,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得出自己的结论,这样在后来的分组交流或全班交流时,他们才会勇于表现自己,乐于表现自己,积极地参与课堂的学习活动。】
(2)分4人小组交流算法,要求组长统计算法。在全班评选想出算法最多的小组。
【进行组与组之间的竞争,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3)全班学生交流算法。
算法一:数小棒,先摆28根,再摆4根,然后把4根小棒一根一根地加到28根上,一边加,一边数,数出最后的结果。
算法二:先算28+2=30
再算30+2=32
算法三:先算8+4=12
算法四:列竖式:
学生已经学会了列竖式计算两位数不进位加法,有的学生已经有了列竖式计算进位加法的知识储备,所以当学生提出可以列竖式计算时,教师就先让学生试着列竖式计算,自己讲解计算方法,然后再强调满十进一的计算法则。
(4)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算法,分组进行交流,并说明自己选这种算法的原因。
【通过学生比较,选算法,分组交流,使他们明白选择算法是为了计算更快速、更准确,增强学生的优化计算方法的意识。】
三、练习试一试。
1.你想买哪两本书,需要多少钱?
先请学生独立做题,然后全班交流计算方法和计算结果。
【让学生带着自己的主观意愿去做题,学生的兴趣会更浓,全班交流时也会很积极地参与发言。】
2.有30元钱,可以买哪些书?
学生独立思考、做题;分4人小组交流,组长统计计算方法,评选出每个小组中想出方法最多的智多星;全班交流计算方法。
四、自由练习。
师:你今年多少岁?算一算再过16年你多少岁?
你妈妈今年多少岁?再过8年多少岁?
你爸爸今年多少岁?再过7年多少岁?
(1)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2)分4人小组交流计算结果。
【以学生及其父母的年龄为材料进行练习,学生兴趣浓厚,积极地参与练习与讨论。】
五、小结。
师:同学们也可以在生活中找一找数学问题,试着去解决这些问题。如果解决不了,可以存入问题银行以后再解决【再次说明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数学知识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实际问题的道理。】
六、学生自评。
要学生说一说自己这节课表现得怎么样?如果好,好在哪里?如果不好,以后打算怎么做?
【通过学生自评,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鼓励学生积极动脑,踊跃发言,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八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篇11】
各位老师:
大家早上好!今天我将要为大家讲的课题是“平均数”,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明,恳请各位老师和同学批评指正。
一、教材分析
(一)本节内容在全书及章节的地位
本节课是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第20章《数据的分析》中,第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认识数据统计中基本统计量,是一堂概念性较强的课,也是学生学会分析数据,作出决策的基础。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能直接指导学生的生活实践。
(二)教学的目标和要求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含义,掌握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明确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在数据分析中的作用。
能力目标:会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培养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小组协作的能力。
情感目标:体验事物的多面性与学会全面分析问题的必要性,渗透诚实、进取观念,培养吃苦创新精神。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觉得本节课的重点是:
教学重点: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以及其计算和确定方法;
教学难点:平均数的计算,加权平均数的理解和运算。
二、学生分析
1、学生与教材
(1)小学已学过平均数
(2)生活接触过平均数
2、学生的特点(心理正处于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
(1)他们一方面好奇心强,爱说爱动、争强好胜、学习的动力多来自兴趣激情,收获多来自“无意注意”。
(2)另一方面,他们的自觉性差、自控能力弱、情绪起伏较大,动力和效果都不稳定。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三、教法
数学是一门培养和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为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循序渐进与启发式的教学原则,我主要是以问题的方式启发学生,以生动有趣的实例吸引与激励学生;在整个过程中采用情境教学法。同时,注重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与小组协作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以学生“探究思考”“小组讨论”“相互学习”的学习方式而进行。采用了探究式的教学方法,整个探究式学习过程充满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体现了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
四、学法
数学作为基础教育学科之一,转变学生数学学习方式,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而且有利于促进学生整体学习方式的转变。我采用着重于学生探索研究的启发式教学方法,结合师生共同讨论、归纳。在课堂结构上,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我设计了以下6个成次的学法,①创设情境——引入概念②对比讨论——形成概念③例题讲解——深化概念④即时训练—巩固新知⑤总结反思——提高认识⑥任务后延——自主探究,它们环环相扣,层层深入,从而顺利完成教学目标。接下来,我再具体谈一谈这堂课的教学过程:
五、教学程序及设想
(一)创设情境——引入概念
长期以来,很多学生为什么对数学不感兴趣,甚至害怕数学,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数学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太远。事实上,数学学习应该与学生的生活融合起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让他们在生活中去发现数学、探究数学、认识并掌握数学。
首先由学生的平均成绩、平均年龄引入,复习算术平均数的求法。接着,我将以课本136页的问题一为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对比讨论——形成概念
在学生计算出以上问题的平均数后,小组讨论研究,看谁做的对,学生得出自己的见解后,老师提问,然后引导对比分析以上两个问题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从而讨论归纳出加权平均数的概念。
(三)例题讲解——深化概念
接着以所学知识解决一个实际问题,一个很贴近实际的应聘问题,第一问设计很简单,用算术平均数易求,接着出示第二问,给每个数赋上“权”,让学生探讨用刚刚学到的知识解决,学生都有一种跃跃欲试的感觉,这样学生就很容易深化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四)即时训练——巩固新知
为了使学生达到对知识的深化理解,从而达到巩固提高的效果,我特地设计了一组即时训练题,通过学生的讨论研究,真正掌握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在教师的引导下加深了对新知识的巩固和提高。
(五)总结反思——提高认识
由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习的主要内容:⑴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⑵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和确定方法。让学生通过知识性内容的小结,把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尽快化为学生的素质;通过数学思想方法的小结,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数学思想方法在解题中的地位和应用,并且逐渐培养学生的良好的个性品质。
(六)任务后延——自主探究
学生经过以上五个环节的学习,已经初步掌握了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和确定方法,有待进一步提高认知水平,因此我针对学生素质的差异设计了有层次的训练题,其中包括了必做题和选做题,留给学生课后自主探究,这样既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和余地,这样也充分反映了新课改的精神,就是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以上是我教学的设计过程。在整个过程中我非常强调的一点是让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把这些生活中的问题抽象成数学的模型,并能加以解释和应用它。
六、简述板书设计。
我将黑板分为了四个板块,左边的一块用以引出概念,中间左边的一块我将书写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并用星号加以标注,而剩余两块用以向学生讲解例题。
以上是我说课的所有内容,不足之处,希望各位评委老师提出宝贵意见。谢谢!
八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篇12】
我说课的内容是八年级上册第十四章《乘法公式》的第一课——平方差公式。我设计的说课共分四大环节:
一、教学设计理念
根据《课程标准》,数学课不仅是数学知识的学习,更要体现知识的认知发展过程,关注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参与探索,在探索中获得对数学的体验与应用。
鉴于此,我对本节课的设计流程是:观察发现——归纳验证——应用拓展,以解决自主学习为基础,建立合理的数学训练,使学生在知识获得、过程经历、合作交流得到提升。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平方差公式是多项式乘法的后续学习及再创造活动的结果,体现教材从一般——特殊的意图,教材为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数学”的思想方法、能力素质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是学生感受数学再创造的好素材,同时对平方差公式在整式乘法、因式分解及其代数运算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今后学习的坚实基础。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和掌握平方差公式,并能灵活运用公式进行简单运算。
过程与方法:
经历平方差公式的探索,体会观察发现—归纳验证—应用拓展这一数学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具体到抽象的探究方法(一般到特殊);通过几何验证感知数形结合思想。在应用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信心。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平方差公式并能正确运用公式。
教学难点:明确公式的结构特征及对公式的变式运用。
三、教法与学法
(1)教法
本节课采用探究式教学法,从两项式的乘法中发现规律,又通过多项式的乘法法则进行验证及探究平方差公式的几何意义,从而培养学生观察概括能力,在探索中由旧到新,由学到“思”,由“思”到知识方法的提升,体验探索数学的方法,同时展示学生探索成果,让学生感受学习数学是一件快乐的事。
(2)学法
让学生学会从观察发现——归纳验证——应用拓展这一数学方法,以问题为线索,学生在动口、动手、动脑中使知识再创造,从中让学生明确获取知识只有通过自己的探索才能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透过表象看公式特征,而不是死记硬背,在应用中学会知识的迁移,抓住公式的结构特征,提高灵活运用能力。
四、教学过程(略)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案设计说明:
本节课主要是学习的平方差公式,它是多项式乘法的再创造,采用体验探索式教学法,让学生观察发现——归纳验证——应用拓展中收获学习数学方法,在教学中,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通过探究的教学设计,为学生提供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代数的基础知识、技能和思想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提高学生探索、发现和创新能力。并让学生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让学生沉浸于知识的探索中,为突破难点,采用小组合作,先体验后归纳,从中感悟数形结合及整体的数学思想,趣味应用题激发兴趣。师生互动,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有意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五、有效性辅导
有效性辅导是提高英语教学有效性的延伸。教师要诊断学生在听课、作业、检测中遇到了不明白的问题,教师辅导学生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清楚、明白这些问题。辅导可采用个别辅导,集体辅导,也可采用要点辅导,评语激励,把学生遇到问题中的基础知识落实到实处,减轻学生心理压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自信心。
六、有效性反思
有效性反思是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再创造。反思是科研中常用的一个术语,不少人认为,反思就是“找不足”,这不完包含了反思的内涵,反思可以说“找问题”,也就是说反思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有效性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借助一定的科研方法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在教学过程中的得失,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努力提升自身教学实践的科学性,优化自己的教学过程,使自己成为高水平,学者型的教师。教学反思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教学前反思,教学中反思,教学后反思),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反思,优化备课,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优化辅导,优化检测,优化作业,从而提高每个环节,每节课的有效性。
总之,在实施新课程以来,有效性英语课堂教学实践是课改的关键,要实现“教得轻松,学得有效,考得满意”为落脚点的实效性教学模式,请你不妨从“有效性备课,有效性授课,有效性作业,有效性检测,有效性辅导,有效性反思”等方面来实践。
八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篇13】
各位老师:
你们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一次函数》,现在给大家说一说当初我是如何跟学生一起学习这节内容的,希望各位多加指导!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给大家做一详细介绍:
一、说教材
(一)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14章第2节第2课时,就是课本115到116页的内容。在许多方面与正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有着紧密联系,是本章中的重点。本节课安排在正比例函数的图象与一次函数的概念之后。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一次函数图象的画法和一次函数的性质。它既是正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的拓展,又是今后继续学习“用函数观点看方程(组)与不等式”的基础,在本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教学内容还是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形结合”这一数学思想方法的很好素材。作为一种数学模型,一次函数在日常生活中也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
(二)说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的教材分析,结合新课程标准的新理念,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理解直线y=kx+b与y=kx之间的位置关系;
2、会利用两个合适的点画出一次函数的图象;
3、掌握一次函数的性质.
数学思考:
1、通过研究图象,经历知识的归纳、探究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概括、推理的能力;
2、通过一次函数的图象总结函数的性质,体验数形结合法的应用,培养推理及抽象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
1、通过画函数图象并借助图象研究函数的性质,体验数与形的内在联系,感受函数图象的简洁美;
2、在探究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的活动中,通过一系列富有探究性的问题,渗透与他人交流、合作的意识和探究精神。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教学难点:由一次函数的图象归纳得出一次函数的性质及对性质的理解。
二、说教法学法
1、教学方法
依据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让教最大限度的服务与学。因此我选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自学体验法——利用学生描点作图经历体验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进一步归纳总结。
目的:通过这种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
2、直观教学法——利用多媒体现代教学手段。
目的:通过图片和材料的展示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把抽象的知识直观的展现在学生面前,逐步将他们的感性认识引领到理性的思考。
2、学法指导
做为一名合格的老师,不止局限于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学会如何去学。本着这样的原则,课上指导学生采用以下学习方法。
1、应用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阅读能力和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
2、指导学生观察图象,分析材料。培养观察总结能力。
三、说教学程序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活动1:观察:
展示学生作图作品(书P28例2),强调列表及图象上的点的对应关系。
课前一两分钟对学生上交的作图作品进行快速筛选,进量多选出一部分,课上多肯定多表扬多鼓励。再从中选取一两幅优秀的作品上课为示例。
目的有四:
1、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都具有强烈的表现自我的心理。大部分学生盼望在课上教师能展示自己的作品,这样将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作图会比平时更规范更准确;也可以说完成了变教师课上被动讲为学生课外主动学习的过程,这样以来学生的所获更多,印象更深;
2、课上展示学生作品本身就是对学生完成作业情况的肯定,这又恰好给予了学生足够的成功感和荣誉感,这便增加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乐意学习数学,激发了学习热情,听课更加专心。
3、学生经历画图象进而感悟它的形状及与正比例函数图象的异同,为后面的发现规律作了准备。
4、令教师对学生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能更好地把握课堂。
(二)尝试探索、体验新知:
活动1、观察探索:
比较两个函数图象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第一步;根据你的观察结果回答问题。(书中原问题1、2、3)
目的:这样在学生已经知道正比例函数的图象是一条直线的基础上,通过对应描点法来画出了图象,让学生通过操作体验感悟两者之间的关系,问题变得直观形象,学生们非常容易地完成平移。
第二步:在学生作出的两条平行直线中,教师先引导学生观察正比例函数图象的交点情况,引用两点法(两点确定线);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发现“直线y=--6x+5与坐标轴交点”并思考:一次函数y=--6x+5又如何作出图象?
目的:这样通过启发学生视觉见到的两点,即与坐标轴的交点{(0,b),和(-b/k,0)两点};此交点的求法(学生易从填表中的数据发现),再反之引导学生抓住这两点画图象。就此题体验一次函数图象的两点确定;同时也教会了学生用两点法画一次函数图象。
活动2:知识再体验: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画出四个K值不同的一次函数图象,并观察分析。
目的:进一步巩固两点作图法,为探究一次函数的性质作准备。
活动3:展示“上下坡”材料,解决象限问题。(多媒体展示)
目的:让学生触发漫画中“上下坡”的情景,引导思考k、b对图象的影响——设置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生动,同时学生对这种直观的知识易接受,易理解,记忆深刻。从而突出了重点,攻破了难点。
活动4:师生互动(师生角色互换),提高拓展。(多媒体展出内容)
目的:通过这种师生互动角色转换形式,不但能尽快烘起课堂气愤,而且复习了本课的重点内容,对一次函数的性质理解的更透彻。
(三)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回忆所学知识。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得到什么启示和收获?谈谈你的感受.
目的:总结回顾学习内容,有助于学生养成整理知识的习惯;有助于学生在刚刚理解了新知识的基础上,及时把知识系统化、条理化。
(四)作业布置
加强“教、学”反思,进一步提高“教与学”效果。
四、说板书设计
采用了如下板书,要点突出,简明清晰。
一次函数
正比例函数图像的画法:确定两点为(0,0)和(1,K)一次函数选择的两点为:(0,k)和(-bk,0)
五、说课后小结
实践证明,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教学方法的优势,为学生创造一个好的学习氛围,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解决问题。多媒体课件支撑着整个教学过程,令学生在一个生动有趣的课堂上,能愉快地接受知识
八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篇14】
我是辽阳县唐马中学的张海英我上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北师大版数学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四章三节《菱形》。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生分析与学法指导,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谈一谈我对这节课的理解与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一)地位和作用《菱形》紧接《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平行四边形的判别》之后,纵观整个初中数学教材,它是在学生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别之后,具备了初步的观察,操作等活动经验的基础上讲授的。这一节既是前面所学知识的继续,又是后面学习矩形、正方形等知识的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同时又为九年级进一步学习的平行四边形,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奠定基础。
(二)鉴于本节课在整个教材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知道菱形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熟悉菱形的有关性质和判别条件,并能灵活运用。
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菱形的性质和判别条件的过程,在观察、操作和分析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强主动探究的意识,体会说理的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数学活动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体现菱形的图形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重点:菱形的性质与判别方法
难点:性质与判别方法的灵活运用
二、教法分析
针对本节课的特点,我准备采用“创设情境——观察讨论——总结归纳——知识运用”为主线的教学模式,观察、分析、讨论相结合的方法。教学中引导学生经过观察、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创设思维情境,坚持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在合作交流的气氛下进行师生互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始至终处于一种积极思维,主动探究的学习状态。同时借助教具演示,以增加教学的直观性,更好的理解菱形的性质与判别,解决教学重点与难点。
三、学生分析与学法指导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经常会遇到各种几何图形也包括菱形,但学生对这一图形的认识是直观的、肤浅的,因此在教学中既要利用原有直观感知及平行四边形的相关知识为基础,探索菱形的性质及判别方法,又要尝试利用它们解题。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学会运用观察,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使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融为一体,使学生不仅学到科学的探究方法,而且体验到探究的乐趣,领会到成功的喜悦。
四、教学过程
(一)具体图片导入新课。
(二)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鼓舞学生树立信心,完成目标。
(三)通过课件演示,一般平行四边形变为菱形的过程,得出菱形定义,对比两图形异同点得出菱形的性质
(四)通过剪菱形探索菱形的判别方法。
(五)通过判别正误,例题教学,自我检测来尝试运用、巩固菱形的性质、判别
(六)回顾学习目标,检验完成情况,谈谈本节收获。
(七)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布置作业。
八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篇15】
一、教材中的地位及作用
《变化的鱼》是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的第三节。主要内容是坐标变化和图形变换之间的关系。本册第三章学习了图形变换的平移和旋转,本章第一、二两节学习了平面直角坐标系和如何在坐标系内确定一个点,本节内容就是把这二者有机结合起来,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探索坐标变化和图形变换之间的关系的一个平台,在经历图形的坐标变化和图形变换的探索过程中,培养形象思维能力,体会数形结合思想。该课时内容在整个中学数学学习中是一个转折点,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为相似、位似、函数及其图象的学习奠定基础,而且这一节内容,将向学生明确提出数形结合这一思想,要求学生逐步掌握利用平面直角坐标系建立模型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二、学情分析
我所任教八年级学生大部分处于城乡结合部,形象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较强,逻辑思维能力偏弱,课堂主动性不够。对于本节,在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简单的图形变换以及直角坐标系的相关知识,为本节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但本节内容也不是两种知识的简单叠加,由于二者的综合,加大了知识的深度,给学生的理解上带来很大的难度。因此,在教学中,应遵循学生的自身特点和本节的内容实际来进行设计。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感受图形上点的坐标变化与图形的平移、拉伸、压缩之间的关系;进一步体会点与坐标一一对应的思想。
过程与方法目标:让学生经历图形坐标变化与图形的平移、伸长、压缩之间的关系的探索过程,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数形结合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通过培养学生对问题的观察、思考、交流、类比、归纳、动手操作等过程,发展学生的探索精神、合作意识、归纳能力。
四、重点难点
重点:探索并掌握图形坐标变化与图形变换之间的内在关系。
难点:坐标变化和图形拉伸、压缩间的关系。
五、教法与学法分析
1、“教”的本质在于引导,引导的艺术在于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愉快的学习,使数学课上得生动、有趣、高效,所以本节课采用的教法为:
(1)情景式教学法:课堂开始通过多媒体动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探究式教学法:将启发、诱导贯穿教学始终,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他们动手、动脑、动嘴,积极参与教学全过程,在教师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
2、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促进者,所以学法确定为:
(1)探究学习法。把问题留给学生,引导他们去解决问题。
(2)合作学习法。和小组的同学一起探讨、交流,利用集体的智慧去解决问题。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教学目标的体现过程,是教法学法的实施过程,是教学理念的展现过程,是使知识与能力在现实背景中自然呈现的过程。结合本节的教学内容及重难点教学过程如下:“情景引入——新课导入——探索新知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巩固拓展”。
教学环节师生活动过程设计意图
情景引入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一段动画,在动画和音乐声中,让学生进入课堂状态,同时,让学生对本堂课产生好奇和疑问。利用优美的音乐和动画,激发学生的探识欲望
新课导入课件中直接演示作图过程:在坐标系中标出以下点:(0,0)(5,4)(3,0)(5,1)(5,—1)(3,0)(4,2),(0,0),并顺次连接。
问题:所作图形象什么?
通过多媒体,在坐标系中拖动一条可以随意移动的直线鱼,让学生观察,在这条鱼移动的过程中,什么发生了变化?什么没变?
让学生讨论总结出自己的结论,教师不作任何说明。
要求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去作图:让鱼向右移动3个单位。
作出图形,比较所作图形是否和所得结论吻合。
多媒体演示作图过程和前后两条鱼的变化过程。开门见山的直接作图,既复习了前面所学知识,又让学生对本节将要学习的内容有了初步的认识。
问题引入。
探索新知想一想议一议
一、在前面问题的基础上,由学生直接说出:当向左游动2个单位时,图形的坐标发生了什么变化?向上或向下游动2个单位时,图形的坐标又发生了什么变化?
通过课件演示其变化过程,验证学生的答案。
二、针对一般情况,当坐标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时,图形横向平移或纵向平移?
由前面的作图和演示,学生已经知道:要让鱼移动,必须改变图形的坐标。再次在坐标系中拖动那条可以随意移动的鱼,让学生在已有一定认知之后再来仔细观察,思考,总结更全面的规律。
综合学生的结论,引导他们得出如下结论:
当纵坐标不变,横坐标增加时,图形向右平移;纵当坐标不变,横坐标减少时,图形向左平移。横坐标增加或减少a(a>0)时,图形向右或向左平移a个单位。
当横坐标不变,纵坐标增加时,图形向上平移;当横坐标不变,纵坐标减少时,图形向下平移。纵坐标增加或减少a(a>0)时,图形向上或向下平移a个单位。把整个探索过程交给学生去做,教师只作为一个协助者,让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动手操作等过程得出结论,既能加深对本节内容的印象,又培养了他们学习和解决数学的能力。
教学环节师生活动过程设计意图
举一反三想一想议一议并回答
1、对于前面的结论,反过来是否成立?
让学生仔细对照所作图形,充分思考,鼓励他们去讨论。
2、观察以下图形,蓝、黑鱼是在红鱼的基础上怎样变化而来的,坐标发生怎样的变化?(1红,2蓝,3黑)
(1)第二条是第一条向左平移4单位得到,横坐标减少4;第三条是第一条向右平移6单位得到,横坐标增加6。
(2)第二条是第一条向上平移4单位得到,纵坐标增加4;第三条是第一条向下平移5个单位得到,纵坐标减少5。
(3)第二条是第一条向左平移5个单位向上平移3个单位得到,横坐标减少5纵坐标增加3;第三条是第一条向右平移3个单位向下平移4个单位得到,横坐标增加3纵坐标减少4。通过上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学到了当纵坐标或横坐标改变时,图形将纵向或横向平移,在此基础上来让学生自己得出当图形改变时点的坐标改变的规律,以达到培养学生利用扩散思维进行自我学习的能力。
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环节师生活动过程设计意图
触类旁通大胆猜测: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当鱼的横、纵坐标增加或减少时,鱼就能左右游动或是上下游动。现在,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当坐标扩大或缩小一定的倍数关系时,鱼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
由学生猜测讨论,并和其他组的同学分享本组的结论。
在学生都有自己结论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完成以下作图:
作图验证按以下要求作图:在第一条鱼的基础上横坐标扩大为原来的2倍;
作完图形和周围同学比较是否一样;所得图形和猜测所得结论是否吻合。
在这个结论的基础上依次说出以下几种情况的结论:
当(1)横坐标缩小为原来的
(2)纵坐标扩大为原来的2倍
(3)纵坐标缩小为原来的
讨论活动:由学生分组讨论图形平移和坐标变化之间的关系,然后组织学生进行阐述,最后集合学生结论总结规律:
规律:当横坐标扩大为原来的n倍(n>1)(或缩小为原来的)时,图形被横向拉伸为原来的n倍(或被压缩为原来的);
当纵坐标扩大为原来的n倍(或缩小为原来的)时,图形被纵向拉伸为原来的n倍(或被压缩为原来的)
拓展思考:当(1)横、纵坐标扩大为原来的2倍;
(2)横、纵坐标缩小为原来的。
图形又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这一部分的设计,还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体会解决数学问题的一般方法“大胆猜测——小心验证——合理求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猜想探索能力
教学环节师生活动过程设计意图
巩固拓展归纳巩固:
引领学生学生复习图形平移,图形拉伸、压缩和坐标变化之间的关系巩固本节所学知识点
课外思考
图中红、蓝色的鱼与黑色的鱼对应顶点的坐标之间有什么关系,这些鱼可以看作黑色的鱼如何变化而来的?图中红色的鱼与蓝色的鱼对应顶点的坐标之间有什么关系,你能将红色的鱼通过适当的变化得到蓝色的鱼吗?请写出具体变化过程。
课堂内外的延伸
课外拓展:
课本P165第3题
七、评价与反思
1、这一节课的设计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利用多媒体演示,通过猜测、分组讨论、动手作图等方式帮助学生在探索图形变换和坐标变化之间关系的过程中,获得数学知识。
2、教学过程中注重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注重过程评价,注重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评价。鼓励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积极交流讨论。
3、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初步掌握了探究数学问题的基本方法,了解怎样建立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学会从生活中去发现数学,去找到数学的美,把数学和生活紧紧联系在一起,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形象生动的一面。
4、存在问题:由于学生还没有经历过图形相似的学习,对于图形的拉伸和压缩可能有一定的难度。解决办法:让学生充分交流讨论,积极动手去验证,自己得出结论,加深他们对这一知识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