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 > 高三 >

高三语文《边城》教案

月光下的诉说分享 71528

月光下的诉说 分享

本文共计10849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44分钟。

《边城》该文是诠释爱的,祖孙之爱、男女之爱、兄弟之爱、父子之爱、友朋之爱、乡邻之爱、乡土之爱组合成的人伦社会之爱。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高三语文《边城》教案,欢迎大家参考阅读,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三语文《边城》教案【篇1】

三维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了解《边城》的主要内容和特色。

2、通过合作学习,理解课文内涵,把握主题。

3、通过探究学习,认识继承和发展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性。

思路方法:

散文化的《边城》,篇幅很长,主题深刻,所述生活与学生有距离,节选部分又不能反映全貌。如何达成目标?拟依次处理三种关系:一是处理好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由把握《边城》全文过渡到节选部分的解读;二是处理形象与抽象的关系,由课文形象的分析抽象出主题;三是处理好课内与课外的关系,在理解主题之后,拓展到现实生活,引导学生认识继承和发展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性,达成人文教育的目标。

教学过程:

一#教案#导语设计:

【多媒体叠映湘西风景画】

这,就是边城。

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中国最美丽的《边城》

二文本解读:

(一)、指导自主学习

1、《边城》堪称中国现代小说的扛鼎之作。大家已经读了,现在我想请大家用一句话谈谈自己对作品的印象。

【参考性提示】

①《边城》是用小说形式写成的无韵之诗

②《边城》是用文字绘就的无彩之画

③《边城》是一支宁静和乐的生活牧歌

④《边城》是一曲真挚热烈的爱情赞歌。

2、如果要用一个字来概括《边城》内容,你认为,哪个字比较好?

【参考性提示】

学生可能会有多种说法,要讨论引导。

明确:用“爱”字概括比较恰当。

沈从文在谈及自己的创作动机时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我注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的“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作者的意思是:他想用平凡的故事来“说明”怎样的爱才是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简言之,作品就是在回答“什么样的爱是合符人性的,是美的”

答案迷蒙于边城的风景中,隐藏在山民的故事里。需要我们合作探究。

(二)组织合作学习

●风景中的秘密

1、投影:【烟雨凤凰.ram】

2、提问:课文描写了烟雨凤凰的哪些景物?再读一读这些描写语句。

明确:

①描写的景物:青山、绿水、夕阳、朱红色的船、

白塔、黄狗、月亮、长颈大雄鸭、

②描写的语句示例:

★落日向上游翠翠家中那一方落去,黄昏把河面装饰成了一层银色薄雾;

★河面已朦朦胧胧,看上去好像一只白鸭在潭中浮着-------

★祖父坐在船头吹《娘送女》曲子给她听,她却同黄狗躺到门前大岩石上荫处看天上的云。船头的祖父睡着了,躺在岸上的翠翠同黄狗也睡着了。

3、设想此时的你正在此情此景中拍摄风景,你会特别选出哪些风景来拍?为什么?

【参考提示】发散性问题,目的是引导学生评点风景特点。言之成理即可。

【归纳概括】如果可以的话,我会用DV把边城风景全部录下,制作成一幅风景画卷。因为它熔生动丰富的社会风俗画和优美清新的风情风景画于一炉,充溢着浓厚的乡土气息和返璞归真的牧歌情调。它健康、它优美。

【投影显示】风景古朴、__、自然、毫不雕琢、宁静平和

4、风景无言却有意,作者描写的风景中隐藏着秘密,它们正无声地在向我们诉说。听,多漂亮!你们听出的意思是什么?

【明确】风景画卷暗示我们:古朴的毫不雕琢的野性的自然的,才是健康的优美的。

●故事里的隐语

1、什么样的山水养育什么样的人。在这方健康优美的山水上,一个关于“爱”的故事已经发生。请用翠翠的口吻简说这个故事。

【投影显示】重要人物关系

2、这个“爱”的故事写到了哪些“爱”?

【合作讨论】明确:作品写到了众多的爱-----

纯朴的祖孙之爱

古朴的邻里之爱

自然的男女之爱

3、这些爱令人心醉,使人动容,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明确】__、古朴、自然,有人性之美。

4、应该说小说展开的是一幅人性之爱的画卷。在这幅画上,有青年男女之间的情爱、祖孙之间的亲爱、邻里之间的互爱。这种种的爱,就如边城的__古朴自然的风景,不计得失,不求回报,甘心付出。人们不讲等级,不谈功利,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待,相互友爱。

至此,作者已经“为人类的‘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了”。

【合作讨论】关于“爱”,作者“说明”了什么?

明确:“爱”要如边城的__古朴自然的风景,不计得失,不求回报,甘心付出。人们不讲等级,不谈功利,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待,相互友爱。这种纯洁的无私的爱才是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5、__古朴的自然风景,作者赞美;__古朴的“爱”,作者赞美。作者对一切__古朴自然的人事都寄寓了深厚的情感。思考:除了赞美如风景般__古朴自然的爱之外,他还赞美了哪些人事?

【合作讨论】明确:作者还赞美了-------

象征着爱与美、人性与人生优美极致的翠翠

象征着风俗淳朴、重义轻利、正直素朴的人情美的渡船和爷爷。

象征着民族古老的历史和传统的端午节

象征着原始自然天性的黄狗、白鸭、大鱼、烟叶

6、这些人事物景构成了“边城的世界”,沈从文想用“边城的世界”告诉我们什么?

【明确】①凡是质朴的、纯真自然的才是优美健康的;这样的爱值得赞美,这样的人生形式也值得赞美;②物欲泛滥的现代文明;浅薄庸俗的金钱主义和腐化堕落的现实应该批判;③民族的传统品德和人格应该重建。

(三)引导探究学习

1、你对沈从文先生的这种思想有什么看法?赞同?为什么?不完全赞同?为什么?

【参考性提示】

①民族文化传统,质朴、自然、__、健康、优美,有其特别的风味,应该继承并发扬光大。记住: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②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传统民族文化应该与现代文明融合,只有这样,传统民族文化才有生命力。不过,要特别注意民族文化现代化的方式。

2.下面是当代导演根据小说《边城》拍摄的一组镜头。看后,谈谈感受。

【DV剪辑】(说明:内容—恶搞原作;音乐--《两只蝴蝶》)

【思考方向】比较电影镜头与小说的优劣;电影是否保持了小说的原汁原味;联想开去,发现了什么问题?有什么建议?等等。

三、作业布置:(两题任选一题)

1、以“我的心在等待”为主标题,写一篇读后感。谈谈有关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问题。

2、小说结尾写道:“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翠翠会一直等下去吗?傩送会回来吗?……大胆展开联想和想象,根据故事情节续写一篇文章。

高三语文《边城》教案【篇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赏析品味边城原始淳朴的风景美、风情美;分析人物的心理、语言、神态、动作等把握人物形象,欣赏品味人性美、人情美

过程与方法 自读法、研讨法、引导法

情感与价值观 欣赏品味沈从文笔下的人性美、人情美

教学重难点

过分析人物的心理、语言、神态、动作等把握人物形象,欣赏品味沈从文笔下的人性美、人情美

教学过程

一 课前反馈

二、#教案#导语设计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速读课文,思考:节选内容围绕哪个传统节日展开?每节主要写了什么事? 明确:围绕端午节展开

第3节:叙述了眼前的端午节,边城人们筹备龙舟赛的热闹场面

第4节:追述了两年前的端午,翠翠看龙舟赛,巧遇傩送的情景

第5节:追述上一年端午,翠翠和爷爷看龙舟赛巧遇天保的情景

第6节:主要写迎亲的花轿来到渡口渡河,撩拨了翠翠内心深处的情思,引发了她对爱情的美好憧憬

2、课文写了几个端午节?在结构安排上有何特点?

明确:共写了三个端午节:眼前的端午——两年前的端午——上一年的端午——眼前的端午

结构安排忽而眼前忽而追忆,回环往复,跌宕起伏,采用顺叙和补叙相结合的叙述手法

四、把握“边城”的文化内涵

1、问:小说题为“边城”,边城与其他城市究竟有何不同之处呢?

明确:地处“两省接壤处” —— 可见其地理上边远、偏僻

“十余年来主持地方军事的,注重在安辑保守,处置还得法,并无变故发生水陆商务既不至于受战争停顿,也不至于为土匪影响,一切莫不极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乐生”

——其他城市要么“受战争停顿”,要么“为土匪影响”,而这个边城“一切莫不极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乐生”,可见这里生活环境安定、太平

“这些人,除了家中死了牛,翻了船,或发生别的死亡大变,为一种不幸所绊倒觉得十分伤心外,中国其他地方正在如何不幸挣扎中的情形,似乎就永远不会为这边城人民所感到”

——由于地理上的边远偏僻、与世隔绝,外界的改朝换代、革命战争等都影响不到这里的人们,他们对外界的事情漠不关心,只一心感受着自己生活中的喜乐哀怨他们在一种单纯的生活环境下祖祖辈辈地延续着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

“边城所在一年中最热闹的日子,是端午,中秋和过年三个节日过去三五十年前如何兴奋了这地方人,直到现在,还毫无什么变化,仍旧是那地方居民最有意义的几个日子”

——受外界影响小,这里的传统风俗保留完好

2、由此可见,文题“边城”究竟有些什么含义呢?

明确:“边城”包括两层含义:

(1)地理上的边地小城,客观上与世隔绝

(2)文化上的边缘城市(与主流城市相对),民风淳朴,保留着许多传统的生活习惯与方式

而作者之所以以“边城”作为小说的标题,则更侧重于后者沈从文先生这样解释他的“边城”,他说“边城”是大城市的对立面,是“中国另外一个地方另外一种事情”可见“边城”是沈从文先生在体会上流社会的腐朽生活和城里人“庸俗小气自私市侩”的风气之后,对其故乡未完全被现代物质文明摧毁的淳朴民风的怀念”

五、赏析品味边城的风情美

1、问:“边城所在一年中最热闹的日子,是端午,中秋和过年”,在这仨节日里,人们是怎么热闹的呢?(速读课文,画出相关语句)

明确:(1)课文第三节“端午日,当地妇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个王字……船和船的竞赛,人和鸭子的竞赛,直到天晚方能完事”

——这是实写端午节的热闹端午赛龙舟,家家闭门锁户到河边,上吊脚楼观看龙舟赛,参加在河中捉鸭子的活动

(2)第五节第二段“这两年来两个中秋节,恰好无月亮可看,凡在这边城地方,因看月而起整夜男女唱歌的故事,通统不能如期举行” ——这是虚写中秋节的热闹可见有月可看的中秋夜晚,青年男女会用对歌的方式在月夜倾吐爱慕之情

(3)第五节第二段“两个新年虽照例可以看到军营里和各乡来的狮子龙灯,在小教场迎春……玩灯的兵士,却在火花中绕着圈子,俨然毫不在意的样子”

——这是回忆这两年过年的热闹过年时军民们一起舞龙灯、耍狮子、放烟花,使得小小的山城沉浸在一片欢乐的海洋之中

2、除了这些热闹,小说还写了什么热闹吗?

明确:(4)过渡人多给了钱给老船夫,老船夫坚决不要时,双方争执、旁人含笑的热闹

(5)迎婚送亲的花轿队,路过渡口时敲锣打鼓吹唢呐,还送给老船夫一个小__时的热闹

3、你是怎么看待沈从文笔下的这些热闹的?

明确:这些热闹体现的是湘西边城特有的原始淳朴和乐的风俗风情美,这些山花流水般的风俗画卷,散发着泥土的清香,显示了湘西山城独特的地域特征和民族风情

4、品读课文最后一段——青山绿水白塔,还有蓝天白云

小结:这是一幅和谐、恬美的画面,湛蓝的天空,时不时几朵白云悠悠飘过,带着爷爷的祝愿,载着翠翠的情愫;青山绿水间,“守在船头的祖父睡着了,躺在岸上的翠翠同黄狗也睡着了”:人与自然浑然一体,寂静、淳朴、伤感、美丽这是作者魂牵梦萦的湘西热土,也是他的世外桃源,他的精神家园

六、赏析品味人情美,概括归纳人物形象

1、问:作者说这篇小说是要“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那么,课文节选的内容主要写了哪些爱呢?

明确:爷爷对翠翠的百般疼爱 翠翠对爷爷的依赖关爱

翠翠对傩送的朦胧的爱

2、请同学们品读课文4—6节,画出表现这三种爱的相关语句

(1)表现爷爷对翠翠的百般疼爱的语句

明确:①当翠翠说一个人去看龙舟赛不好玩时,“祖父想了半天,方想起一个住在城中的老熟人,赶夜里到城里去商量,请那老人来看一天渡船” ——动作描写,可见爷爷对翠翠百依百顺,疼爱有加

②翠翠由傩送家的伙计送回来时,爷爷“一面拉船,一面哑声儿喊问:‘翠翠,翠翠,是不是你?’”

—“哑声儿喊问”,细节描写,可见翠翠这么久没回来爷爷焦急的心情

③祖父说:“顺顺真是个好人,大方得很大老也很好,这一家人都好!”“翠翠,假若大老要你做媳妇,请人来做媒,你答应不答应?”

——语言描写,说明爷爷操心翠翠的婚事,一心想给她找个好人家,让她幸福

(2)表现翠翠对爷爷的依赖关爱的语句

明确:①文中翠翠多次想到“假若爷爷死了?”

——心理描写,其潜台词是“我该怎么办?”,可见翠翠对爷爷的依赖之深,所以深怕爷爷死去

②第六节当爷爷说到翠翠长大了时,翠翠说“__了就应当守船呢”,“人老了应当歇憩”

——语言描写,表现出翠翠对爷爷的关爱虽然不着一个“爱”字,但这朴实的语言中透露出来的爱却比任何感情都来得真切,来得深沉

(3)从哪些语句看出翠翠对傩送有朦胧的爱的?

明确:①翠翠对傩送的初次印象并不好,还误以为傩送是个“轻薄男子”, 在她知道是傩送派人送她回家时,“翠翠想起自己先前骂人的话,心里又吃惊又害羞,再也不说什么,默默的随了那火把走去”

——心理描写, “吃惊”的是,傩送对自己不但不记仇,还派人把自己送回去;“害羞”的是,十三岁的翠翠,得到一个陌生男子的照顾,心里面有几分羞涩,几分难为情

②“但是另外一件事,属于自己不关祖父的,却使翠翠沉默了一个晚上”

——心理描写,表现翠翠开始有了属于自己一个人的少女心事,正所谓“哪个少男不多情,哪个少女不怀春”,把翠翠对傩送的朦胧的爱含蓄地表达出来

③“翠翠同她的祖父,也看过这样的热闹,留下一个热闹的印象,但这印象不知为什么原因,总不如那个端午所经过的事情甜而美”

——“那个事情”指自己与傩送相遇的事情这个事情让翠翠感到甜美,可见翠翠已经模糊的爱上了傩送,因而沉醉于朦胧的爱情

④“翠翠为了不能忘记那件事,上年一个端午又同祖父到城边河街去看了半天船”(课本20面)

—— “为了不能忘记那件事”,可见翠翠这次去是因为难忘傩送,渴望再次见到傩送

⑤“翠翠一面听着一面向前走去,忽然停住了发问:‘爷爷,你的船是不是正在下青浪滩呢’”

——语言描写透露心声,希望船是在飞往青浪滩,只缘于翠翠先前从爷爷与那长年的谈话里知道傩送现在正在青浪滩过端午“忽然停住了发问”,可见她一直都在想着这个事情,她是身在祖父身边,心在傩送那里哎,女大不中留啊!

3、归纳人物形象

(1)从翠翠对傩送朦胧的爱,我们可以看出翠翠是个什么样的女孩?

明确:翠翠是一个天真单纯、活泼可爱而又带点胆怯娇羞,且情窦初开的女孩

(2)那么她所爱的傩送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下面我们找3个同学分角色朗读课本翠翠与傩送的对话,看看傩送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明确:诨名“岳云” —— 英俊潇洒

他捉完鸭子后已是天黑,但他看到翠翠一个人在河边,于是主动询问;在素昧平生的情况下,还邀请翠翠到他家里去等;被翠翠骂了以后,也不计较,还让人送她回家-—淳朴善良,古道热肠

他吓唬翠翠说“大鱼来咬了你,可不要叫喊救命” ---幽默风趣

七、拓展深化,探讨主题

问:沈从文想通过美丽的边城,告诉我们什么呢?

学生分组讨论,自由发言

明确:作者描写的湘西,就是作者营造的“世外桃源”,这里民风淳朴,人民重义轻利,人与人之间以诚相待,相互友爱外公对孙女的爱,翠翠对傩送纯真的爱,这些都代表着未受污染的农业文明的传统美德与之相对应的,就是大城市传统美德受到破坏、到处充溢着金钱主义的浅薄庸俗和腐化堕落的现实。

因此,我们用三个词——赞美、批判、呼吁,来概括这篇小说的主题:

赞美边城生活的质朴、纯真和人与人之间纯洁的爱;

批判物欲泛滥的现代文明,金钱主义浅薄庸俗和腐化堕落的现实;

呼吁重建民族的品德与人格

八、回顾总结

一个模模糊糊的爱情故事决定了一个模模糊糊的结局,翠翠模模糊糊的喜欢上了二老但又在模模糊糊中等待“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是沈从文给一个孤单的小女孩的一个希望不论傩送回来还是不回来,翠翠只选择了一种生活,那就是等待。

《边城》是沈从文的一部中长篇小说,课文节选了有关端午节翠翠巧遇傩送、大佬等人物的场景,语言朴实,韵味无穷。然而在学习过程中我的心头却萦绕了深深的痛。

首先,激趣阅读就没有达到预定效果。自认为是小说所以在设置时给了简介,给了背景介绍,给了作家作品相关知识,要求学生自读。但课上我发现阅读效果不好。

其次,导学目标不够具体。我们的学生已经是高一的学生了,我认为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已形成,故给了综合鉴赏题(品味语言)。结果在审题上又有学生吃亏。

最后,课上教师导学过程不够灵敏。课上发现问题虽及时停止了继续学习,但未能及时采取相应措施,以致此课师生收益都不大,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

虽然在第三课时及时调整了学习方法,但该导学课实施过程的缺失却至今让我耿耿于怀,我怀疑自己所做的努力,我怀疑自己的教学理念。可是学生的读书习惯却让我痛上加痛,他们告诉我:老师即使你说得再好,我们也不可能读这样的文字,它离我们太远了。找到了根我才释怀,我知道我依然缺了一样东西:应该平实地带领他们穿行于语文学习中,而不是凭感性。

今天我们师生都有了新的认识和发展,都能心态平和的阅读和学习了。我注重教学过程的每一步实施,学生注重学习的每一个细节,咬文嚼字已经成为目前我们学习语言的一个法宝。

高三语文《边城》教案【篇3】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人物的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培养语言鉴赏能力并认识翠翠、爷爷等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2.通过分析人物及环境来把握文章的主题。

过程与方法

1.泛读与精读相结合,以学生的阅读发现为线索,教师的阅读提示为指导,培养学生整合阅读信息的能力。

2.阅读兴趣的激发与阅读结论的归纳相结合,帮助学生形成自己对作品的阅读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领略作品散文化的叙事笔调、生活化的人物语言所营造的古朴而典雅、流畅而清新的氛围。

2.通过解析古老的风俗习惯、质朴的人物性格,师生共同探究出作品的主题。

教学重点:

感受风俗美、人情美、语言美。

教学难点:

剖析古老的风俗习惯、质朴的人物性格,探究出作品的主题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课之前,问同学们一个问题,前一段时间网上流行一句话“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我想问一问同学们,如果有机会,你想去哪儿看看?(生自由回答)看的出来。同学们想去看的地方太多了。如果问我的话,我必去的一个地方就是沈从文笔下的“边城”。“边城”在哪儿呢?就是今天的湘西凤凰。本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边城,去领略一下那里的别样魅力。

二、作者介绍

他一生跌宕起伏,极富有传奇色彩。台湾学者金介甫说他“沈从文仅次于鲁迅。”

沈从文1902年诞生于湖南凤凰一个没落的官僚家庭。少年时代顽劣异常,上私塾总是逃学、打架、撒谎,和一批“小流氓”(沈从文语)四处游逛,惹是生非。不到14岁就去当兵,却是一支“半匪半军”的队伍。六年时间,沈从文眼见有上万人被杀。有人戏说,沈从文是“当土匪”出身。20岁时,沈从文厌倦了“半匪半军”的生活,只身来到北京。想上大学。连新式标点都不懂,自然考不上,也上不起,只好在北大“蹭课”。一边苦读,一边写作。没有经济来源,冬天只穿两层单衣,生活十分困窘。

1924年12月沈从文在《晨报》副刊发表了一篇小说,初涉文坛。到1948年,出版小说、散文、文论等共70多本,平均一年3本,是中国最多产的作家。 只有小学文凭,却当大学教授 先后在武汉大学、青岛大学任讲师,在昆明西南联大、北京大学任副教授、教授。连__都说,她在青岛大学读书时最爱听沈从文的课。还编辑过《京报》《大公报》《益世报》等大报的文艺副刊,编撰过中小学国文课本,创办过文学杂志。他的爱情生活幸福美满──夫人张兆和是才女加美女,他们的婚姻还有一段佳话。

解放后被安排到历史博物馆做一般职员:抄卡片,作讲解,为各方面打杂……文学创作从此停止。“__”中先后8次抄家,无休止的检查、批斗之余是扫厕所,到农村“__”。但仍写出《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唐宋铜镜》《战国漆器》《中国的瓷器》等大量学术著作,作家转变成文物学家。

改革开放后,出现了“沈从文热”。他又重回人们的视野。

两次诺贝尔奖提名,可惜擦肩而过 1983年沈从文患脑血栓,左身瘫痪。 1988年5月10日心脏病猝发逝世,享年86岁。如果他晚去世半年,将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板书课题《边城》

三、整体把握

1、简介《边城》情节(多媒体展示)

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美丽__的翠翠,托人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傩送,情愿以碾坊做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对哥哥的死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2、概括文本每部分的内容(生在自己的草稿本上写一写)

明确:[第三节]边城紧锣密鼓筹备龙舟赛。

[第四节]两年前翠翠巧遇二老傩送。

[第五节]一年前翠翠巧遇大老天宝。

[第六节]渡口边迎婚送亲撩拨情思。

四、文本解读

认真读完文本,这篇小说给你的感觉是什么?

生:美

师:不错,有人说,《边城》是一支湘西山村生活的牧歌,是一曲真挚、热烈的爱情的赞歌,是一首用小说形式写成的无韵之诗,绘就的无彩之画。那么本 文美在何处呢?

明确:风景美、风俗美、人性美、语言美

1、风景美:

(1)多媒体展示几幅湘西凤凰的风景图片,同学们结合最后一张图片写一段写景的文字。(略)

(2)《边城》课文很长,布置了同学们扎扎实实的预习,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描写自然风景的语句,这些景物突出了边城的什么特点?

明确:豆绿色的水 天气明朗 落日 薄雾 白云

“豆绿色”——象征了纯洁、原始和无污染。(欣赏沱江风景,突出水的豆绿色,给人一种纯天然无污染的感觉)青天碧水,落日白云构成一幅色彩明丽的风景画。边城的环境美,不仅体现在自然风景上,还体现在风俗美和人情美上。

(3)特点:从细致处着手,善于运用声音、气味来写景,并把景物和人物描写结合在一起,使之成为人物的一部分。他自己曾经说过“ 我平常最会想象好景致,且会描写好景致。”

2、风俗美:

(1)风俗美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同学们结合文章谈一谈?

端午节:龙舟赛 捉鸭子比赛

过年: 月下对歌

中秋: 狮子龙灯、放烟花

(2)这些习俗透露出边城人怎样的生活氛围?

明确:祥和、和睦、和谐

(3)思考:如今,有这么一种趋势,西方的节日习俗越发盛行,传统节日习俗日趋衰微,你怎么看?

生:东西方交流日益密切的必然结果。

有部分人崇洋媚外。

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副作用。

国家对传统节日还不够重视。

商家的推波助澜。

当代年轻人盲目地追求所谓的潮流。

……

3、人性美:

(1)在作者的笔下,主要写了那几个人?

明确:翠翠、爷爷、傩送

(下面我们分三大组一起来探究边城的人性美。一、二、三组分别分析翠翠、傩送和爷爷的形象。先找相关语句,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

(2)先请同学找出翠翠的有关文字,再概括。

翠翠:单纯(语言:我是翠翠),可爱(回答时的神情:轻轻地、悖时砍脑壳的),孝顺(和爷爷的相关对话)。

明确:美丽善良、活泼可爱、孝顺懂事

情窦初开、纯洁无暇

(3)找出写傩送的相关文字,加以分析。

傩送:关心别人,古道热肠

(他捉完鸭子后已是天黑,但他看到翠翠后主动询问,对话的过程,我们可以知道,傩送根本不认识翠翠,但他还是邀请翠翠到他家里去)

傩送:心地宽厚,热情开朗(动作、神态:笑)

明确:关心别人、古道热肠、

心地宽厚、热情开朗、

善良淳朴、风趣幽默

(4)找出写爷爷的相关文字,分析其性格。

首先,我们来看一看爷爷对翠翠的感情?

爷爷非常疼爱翠翠。比如看赛龙舟时,他不忘叮嘱别人送翠翠回家。(四次)

再看:爷爷与乡邻:

①爷爷与“老熟人”

提问:文中是怎样描写爷爷与“老熟人”的关系的呢?

“且因为那人比渡船老人更孤单,身边无一个亲人,也无一只狗,因此便约好了那人早上过家中来吃饭,喝一杯雄黄酒。”(白描)

“两人一面谈些端午旧事,一面喝酒,不到一会儿,那人却在岩石上被烧酒醉倒了”。

两个寂寞的老人,一辈子的老交情,端午节,别人都在图个热闹,他们却找了个清净之地,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喝杯雄黄酒,来个一醉方休。俗话说“酒逢知己千杯少”,他们之间的这种纯朴的友情怎不令人羡慕呢?

②、爷爷与过渡人

这里的人情非常淳朴、厚道。(语言、动作)第六部分有这样一个情节,一个人乘船过河后,一定要给钱,而爷爷却坚持不肯收,为此两人还起了争执。爷爷的一句话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说“礼轻仁义重”,虽然他不肯收人家的钱,但他还是领了这分情。

③爷爷与顺顺

龙头大哥顺顺:“凡帮助人远离患难,便是入火,人到八十岁,也还是成为这个人一种不可逃避的责任”。扶危济困、乐于助人。

送鸭子、粽子给爷爷(慷慨大方)

明确:关爱至亲、勤劳朴实

善良淳朴、重义轻利

(5)小结:

自然的男女恋情

纯朴的祖孙亲情

古朴的邻里友情

4、语言美

(1)给大家时间,找出文中最喜欢的一两句话,试作分析。

生:祖父坐在船头吹《娘送女》曲子给她听,她却同黄狗躺倒门前大岩石上荫处看天上的云。白日渐长,不知什么时节,守在船上的祖父睡着了,躺在岸上的翠翠同黄狗也睡着了。

分析:没有特殊的修辞技巧,没有语言上的精雕细琢,用语平淡自然,却极具表现力,富有韵味。写出了午后阳光暖暖,人亦安闲,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悠远意境。

(2)汪曾祺曾说:“边城的语言是沈从文盛年的语言,的语言。既不似初期那样的放笔横扫,不加节制;也不似后期那样过事雕琢,流于晦涩。这时期的语言,每一句都“鼓立”饱满,充满水分,酸甜合度,象一篮新摘的烟台玛瑙樱桃。”

特点:自然流畅,明白如话。写景优美舒展,写人亲切真挚,叙事更是如歌如诵,和如诗如画的景物配合的非常和谐。

五、拓展深化

沈从文想通过美丽的边城,告诉我们什么呢? (总结主题)

明确:作者描写的湘西,就是作者营造的“世外桃源”,这里民风淳朴,人民淡化功利,人与人之间以诚相待,相互友爱。外公对孙女的爱,翠翠对傩送纯真的爱,这些都代表着未受污染的农业文明的传统美德。与之相对应的,就是相对于当时社会,传统美德受到破坏、到处充溢着金钱主义的浅薄庸俗和腐化堕落的现实而言的。

我们可以用三个词概括这篇小说的主题:(赞美、批判、呼吁)

主题:

赞美:边城生活的质朴、纯真和人与人之间纯洁的爱;

批判:物欲泛滥的现代文明;金钱主义的浅薄庸俗和腐化堕落的现实;

呼吁:重建民族的品德与人格。

六、课堂小结

这里生活了一群多么淳朴、善良、可爱的人啊!翠翠与傩送之间纯洁的爱情、翠翠与爷爷间纯真的亲情、爷爷与乡邻之间纯朴的友情,总之,小说给我们展示了湘西至真至纯的民风,至善至美的人性。这就是作者营造的“世外桃源” ,这就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世界。

七、布置作业

课下阅读《边城》全文。

板书: 边城 沈从文

爱情 纯洁

亲情 纯真

友情 纯朴

AD位1

相关推荐

AD位2

热门图文

AD3

上一篇:高中高三语文上册《咬文嚼字》教案

下一篇:数学高三上册教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