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学科资料 > 数学 >

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文心雕龙分享 65347

文心雕龙 分享

本文共计16731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67分钟。

通过教案可以清晰地规划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有助于教师有条不紊地进行教学。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会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会用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

2、通过观察、实践、讨论等活动,经历从实际中抽象出数学模型的过程,积累利用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渗透分类讨论思想,感知方程与不等式的内在联系;

3、在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初步认识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应用价值,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

寻找实际问题中的不等关系,建立数学模型。

教学难点:

弄清列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方法,用去括号法解一元一次不等式。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

提出问题某学校计划购实若干台电脑,现从两家商店了解到同一型号的电脑每台报价均为6000元,并且多买都有一定的优惠。甲商场的优惠条件是:第一台按原报价收款,其余每台优惠25%;乙商场的优惠条件是:每台优惠20%。如果你是校长,你该怎么考虑,如何选择?

探究新知1、分组活动。先独立思考,理解题意。再组内交流,发表自己的观点。最后小组汇报,派代表论述理由。

2、在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归纳出以下三种采购方案:

(1)什么情况下,到甲商场购买更优惠?

(2)什么情况下,到乙商场购买更优惠?

(3)什么情况下,两个商场收费相同?

3、我们先来考虑方案:

设购买x台电脑,如果到甲商场购买更优惠。

问题1:如何列不等式?

问题2:如何解这个不等式?

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归纳并板书如下:解:设购买x台电脑,如果到甲商场购买更优惠,则6000+6000(1-25%)(x-1)<6000(1-20%)x

去括号,得

去括号,得:6000+4500x-45004<4800x

移项且合并,得:-300x<1500

不等式两边同除以-300,得

答:购买5台以上电脑时,甲商场更优惠。

4、让学生自己完成方案(2)与方案(3),并汇报完成情况。

教师最后作适当点评。

解决问题甲、乙两个商场以同样的价格出售同样的商品,同时又各自推出不同的优惠措施。甲商场的优惠措施是:累计购买100元商品后,再买的'商品按原价的90%收费;乙商场则是:累计购买50元商品后,再买的商品按原价的95%收费。顾客选择哪个商店购物能获得更多的优惠?

问题1:这个问题比较复杂。你该从何入手考虑它呢?

问题2:由于甲商场优惠措施的起点为购物100元,乙商场优惠措施的起点为购物50元,起点数额不同,因此必须分别考虑。你认为应分哪几种情况考虑?

分组活动。先独立思考,再组内交流,然后各组汇报讨论结果。

最后教师总结分析:

1、如果累计购物不超过50元,则在两家商场购物花费是一样的;

2、如果累计购物超过50元但不超过100元,则在乙商场购物花费小。

3、如果累计购物超过100元,又有三种情况:

(1)什么情况下,在甲商场购物花费小?

(2)什么情况下,在乙商场购物花费小?

(3)什么情况下,在两家商场购物花费相同?

上述问题,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由学生自己解决,教师可适当点评。

总结归纳:

通过体验买电脑、选商场购物,感受实际生活中存在的不等关系,用不等式来表示这样的关系可为解决问题带来方便。由实际问题中的不等关系列出不等式,就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再通过解不等式可得到实际问题的答案。

布置作业:

教科书第126页习题9.2第1题(1)(2)第3题1、2。

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2】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探索整式乘法运算法则的过程,会进行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的运算、

2、理解运算法则及在乘法中对系数运算和指数运算的不同规定、

(二)能力目标:理解单项式乘法运算的算理及其法则,体会乘法分配律的作用和转化的思想,发展有条理的思考及语言表达能力、

(三)情感目标:理解单项式乘法运算的算理及其法则,体会乘法分配律的作用和转化的思想,发展有条理的思考及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探索整式乘法运算法则的过程,会进行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的运算、

教学难点:

理解运算法则及在乘法中对系数运算和指数运算的不同规定、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为支持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一位画家设计了一幅长6000米、名为“奥运龙”的宣传画、

受他的启发,京京用两张同样大小的纸,精心制作了两幅画;第一幅画的画面大小与纸的大小相同,第二幅画的画面在纸的上、下方各留有x米的空白、

想一想:

(1)对于上面的'画面小明得到如下的结果:

第一幅画的画面面积是x(mx)米2、

第二幅画的画面面积是(mx)(x)米2、

他的结果对吗?可以表达得更简单些吗?说说你的理由、

(2)类似地,3a2b2ab3和(xyz)y2z可以表达得更简单些吗?为什么?

(3)如何进行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的运算?

教师应鼓励学生运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同底数幂的运算性质等知识的运算法则,并要求他们说明运算的道理,鼓励学生自己总结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的运算法则、

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把它们的系数、相同字母的幂分别相乘,其余字母连同它的指数不变,作为积的因式。

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受到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2.使学生学会并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解答方法,掌握“比例分配”问题的特征,能熟练地计算。

教学重点和难点

把比转化成分数。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2.甲数与乙数的比是4∶5。

①甲数是乙数的几分之几?

②乙数是甲数的几分之几?

③甲数是甲、乙总数的几分之几?

④乙数是甲、乙总数的几分之几?

3.出示投影图:

师:看到此图你能想到什么?

学生说,老师写在胶片上:

①女生与男生的'比是3∶2。

②男生与女生的比是2∶3。

4.某生产队运来60吨化肥,平均分给5个小队。每个小队分到多少吨?

60÷5=12(吨)

这种解答的方法,在算术上叫什么方法?

刚才我们解题的方法叫平均分配的方法,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应用很广泛,而且这种方法你们早已比较熟悉,也经常用它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但有些事情,用这种方法就行不通了。

如:你们单元住着18家,每月交的水电费能平均分配吗?

又如:国家搞绿化建设,能把绿化任务平均分配给各单位吗?

比如生产队的土地,也要根据国家计划,合理安排种植,不能想种什么就种什么,所有这些,都需要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这样的分配方法叫“按比例分配”。(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1.出示例题。

例1第四生产队计划把400公顷地按照3∶2的比例播种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各种多少公顷?

学生读题,分析题中的条件与问题,教师把条件与问题简写出来:

然后再让学生带着三个问题去思考。

(1)两种作物一共几份?怎样求?

(3)400公顷是总数,要求的两种作物各种多少公顷?怎样计算?

分析:

①用一个长方形表示全部土地。(画图)

②根据粮、经之比是3∶2,你知道什么意思?(粮3份,经2份。)

师边说边把长方形平均分成5份,其中3份标粮,其中2份标经。

观察:①从图上看,把全部土地平均分成几份?你怎么算出来的?

(板书)总份数:3+2=5

3∶2,实质都表示倍数关系。现在这道题能够解决了。

粮食作物多少公顷?怎么算?

经济作物多少公顷?怎么算?

验算:

①求总数240+160=400

②求比240∶160=3∶2

答:粮食作物240公顷,经济作物160公顷。

(附图)

这道题就是“按比例分配”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首先

多少。

师归纳:问题通过分析得到解决,又经过验算证明方法正确,从这道题可以悟出解答“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规律为:

已知两个数的和与两个数的比,把两个数的比转化成各占几分之几,然后按“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的方法解答。

2.试一试。

抓住主要矛盾练习,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把45棵树苗分给两个中队,使两个中队分得的树苗的比是4∶5,每个中队各得几棵树苗?

总份数是几?怎么算?一中队占几分之几?二中队占几分之几?

①总份数4+5=9

验算:①总棵树20+25=45(棵)

②比20∶25=4∶5

答:一中队得20棵,二中队得25棵。

(三)巩固反馈

1.某工厂有职工1800人,男女职工人数比是5∶4,求男女职工各多少人?

2.沙子灰是灰和沙子混合而成的,它们的比是7∶3。要用280吨沙子灰,则灰和沙子各需多少吨?

3.图书馆买来160本儿童故事书,按1∶2∶3分给低、中、高年级同学阅读。低、中、高年级各分到多少本?

以上三题只列出主要算式即可。

4.学校把560棵的植树任务,按照五年级三个班人数分配给各班。一班47人,二班45人,三班48人。三个班级各植树多少棵?

分析条件、问题以后让学生讨论:

①三个班植树的总棵树是几?

②题目要求按什么比?人数比是几比几?

③三个数的和及三个数的比知道后,根据“按比例分配”的规律,怎样计算这道题?

试着让学生在本上做,老师巡视,然后把方法集中到黑板上。(找用不同方法计算的学生板演。)

5.有一块试验田,周长200米,长与宽的比是3∶2。这块试验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这道题给了长与宽的比是3∶2,指的是一个长与一个宽的比,而周长包括2个长和2个宽,因此先求出一个长宽的和,即200÷2,然后把100按3∶2去分配。)

6.看图编一道按比例分配题解答。

7.水是由氢和氧按1∶8的重量比化合而成的。5.4千克的水中含氢、氧各多少千克?(看谁用的方法多。)

方法1

8+1=9

方法2

5.4÷9=0.6(千克)

0.6×1=0.6(千克)

0.6×8=4.8(千克)

方法3

方法4

5.4÷(8+1)=0.6(千克)

0.6×8=4.8(千克)

方法5

解:设氢为x千克。

5.4-x=8x

5.4=9x

x=0.6

5.4-x

=5.4-0.6

=4.8

方法6

解:设氧为x千克。

x=(5.4-x)×8

x=43.2-8x

9x=43.2

x=4.8

5.4-x

=5.4-4.8

=0.6

以上方法4,5,6要写全过程。

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整理前两个学段学过的整数、分数(包括小数)的知识,掌握正数和负数的概念;

2,能区分两种不同意义的量,会用符号表示正数和负数;

3,体验数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生活实际的需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

正确区分两种不同意义的量。

知识重点

两种相反意义的量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

设计理念

设置情境

引入课题

上课开始时,教师应通过具体的例子,简要说明在前两个学段我们已经学过的数,并由此请学生思考:生

活中仅有这些“以前学过的数”够用了吗?下面的例子

仅供参考.

师:今天我们已经是七年级的学生了,我是你们的数学老师.下面我先向你们做一下自我介绍,我的名字是--,身高1.73米,体重58.5千克,今年40岁.我们的班级是七(13)班,有60个同学,其中男同学有22个,占全班总人数的37%…

问题1:老师刚才的介绍中出现了几个数?分别是什么?你能将这些数按以前学过的数的分类方法进行分类吗?

学生活动:思考,交流

师:以前学过的数,实际上主要有两大类,分别是整数和分数(包括小数).

问题2:在生活中,仅有整数和分数够用了吗?

请同学们看书(观察本节前面的几幅图中用到了什么数,让学生感受引入负数的必要性)并思考讨论,然后进行交流。

(也可以出示气象预报中的`气温图,地图中表示地形高低地形图,工资卡中存取钱的记录页面等)

学生交流后,教师归纳:以前学过的数已经不够用了,有时候需要一种前面带有“-”的新数。先回顾小学里学过的数的类型,归纳出我们已经学了整数和分数,然后,举一些实际生活中共有相反意义的量,说明为了表示相反意义的量,我们需要引入负数,这样做强调了数学的严

密性,但对于学生来说,更多

地感到了数学的枯燥乏味为了既复习小学里学过的数,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所以创设如下的问题情境,以尽量贴近学生的实际.

这个问题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学生自己看书学习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途径,都应予以重视。

以上的情境和实例使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通过实例,使学生获取大量的感性材料,为正确建立相反意义的量奠定基础。

分析问题

探究新知问题3:前面带有“一”号的新数我们应怎样命名它呢?为什么要引人负数呢?通常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用正数和负数分别表示怎样的量呢?

这些问题都必须要求学生理解.

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出示这些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看书自学,然后师生交流.

这阶段主要是让学生学会正数和负数的表示.

强调:用正,负数表示实际问题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而相反意义的量包含两个要素:一是它们的意义相反,如向东与向西,收人与支出;二是它们都是数量,而且是同类的量.这些问题是这节课的主要知识,教师要清楚地向学生说明,并且要注意语言的准确与规范,要舍得花时间让学充分发表想法。

举一反三思维拓展经过上面的讨论交流,学生对为什么要引人负数,对怎样用正数和负数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有了初步的理解,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举出实际生活中类似的例子,以加深对正数和负数概念的理解,并开拓思维.

问题4:请同学们举出用正数和负数表示的例子.

问题5:你是怎样理解“正整数”“负整数,,’’正分数”和“负分数”的呢?请举例说明.

能否举出例子是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的体现,也能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引负数的必要性

课堂练习教科书第5页练习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围绕下面两点,以师生共同交流的方式进行:

1,0由于实际问题中存在着相反意义的量,所以要引人负数,这样数的范围就扩大了;

2,正数就是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或在其前面加“+”),负数就是在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前面加“-”。

本课作业教科书第7页习题1.1第1,2,4,5(第3题作为下节课的思考题。

作业可设必做题和选做题,体现要求的层次性,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

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创设学习情境.本课是有理数的第一节课时.引人负数是数的范围的一次重要扩充,学生头脑中关于数的结构要做重大调整(其实是一次知识的顺应过程),而负数相对于以前的数,对学生来说显得更抽象,因此,这个概念并不是一下就能建立的为了接受这个新的数,就必须对原有的数的结构进行整理,引人币的举例就是这个目的

负数的产生主要是因为原有的数不够用了(不能正确简洁地表示数量),书本的例子

或图片中出现的负数就是让学生去感受和体验这一点.使学生接受生活生产实际中确实

存在着两种相反意义的量是本课的教学难点,所以在教学中可以多举几个这方面的例

子,并且所举的例子又应该符合学生的年龄和思维特点。当学生接受了这个事实后,引入负数(为了区分这两种相反意义的量)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这个教学设计突出了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教学理念,书本中的图片和例子都是生活生产中常见

的事实,学生容易接受,所以应该让学生自己看书、学习,并且鼓励学生讨论交流,教师作适当引导就可以了。

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5】

一、情景导入

见书问题

二、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

探究:

我们知道,在平面内建立直角坐标系后,平面内的点都可以用坐标来表示,为此,要确定区域内一些地点的位置,就要建立直角坐标系.

思考:

以什么位置为原点?如何确定x轴、y轴?选取怎样的比例尺?

小刚家、小强家、小敏家的位置均是以学校为参照物来描述的,故选学校位置为原点.

以正东方向为x轴,以正北方向为y轴建立直角坐标系.

取比例尺1:10000(即图中1格相当于实际的100米).

点(150,200)就是小刚家的位置.

画出小强家、小敏家的位置,并标明它们的坐标.

归纳:

注意:

(1)通常选择比较有名的地点,或者较居中的位置为坐标原点;

(2)坐标轴的'方向通常以正北为纵轴的正方向,正东为横轴的正方向;

(3)要标明比例尺或坐标轴上的单位长度.

三、课堂练习

下图是小红所在学校的平面示意图,请你指出学校各地点的位置.

四、课堂小结

怎样利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

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6】

学习目标

1. 理解有序数对的应用意义,了解平面上确定点的常用方法

2. 培养用数学的意识,激发学习兴趣.

学习重点: 理解有序数对的意义和作用

学习难点: 用有序数对表示点的位置

学习过程

一.问题导入

1.一位居民打电话给供电部门:"卫星路第8根电线杆的路灯坏了,"维修人员很快修好了路灯.

2.地质部门在某地埋下一个标志桩,上面写着"北纬44.2°,东经125.7°"。

3.某人买了一张8排6号的电影票,很快找到了自己的座位。

分析以上情景,他们分别利用那些数据找到位置的。

你能举出生活中利用数据表示位置的例子吗?

二.概念确定

有序数对:用含有两个数的词表示一个确定的位置,其中各个数表示不同的含义,我们把这种有顺序的两个数a与b组成的数对,叫做有序数对,记作(a,b)

利用有序数对,可以很准确地表示出一个位置。

1.在教室里,根据座位图,确定数学课代表的位置

2.教材40页练习

三.方法归类

常见的确定平面上的点位置常用的方法

(1)以某一点为原点(0,0)将平面分成若干个小正方形的方格,利用点所在的行和列的位置来确定点的位置。

(2)以某一点为观察点,用方位角、目标到这个点的距离这两个数来确定目标所在的.位置。

1.A点为原点(0,0),则B点记为(3,1)

2.以灯塔A为观测点,小岛B在灯塔A北偏东45,距灯塔3km 处。

例2是某次海战中敌我双方舰艇对峙,对我方舰艇来说:

(1)北偏东方向上有哪些目标?要想确定敌舰B的位置,还需要什么数据?

(2)距我方潜艇图上距离为1cm处的敌舰有哪几艘?

(3)要确定每艘敌舰的位置,各需要几个数据?

[巩固练习]

1.是某城市市区的一部分,对市政府来说:

北偏东60的方向有哪些单位?要想确定单位的位置。还需要哪些数据?火车站与学校分别位于市政府的什么方向,怎样确定他们的位置?

结合实际问题归纳方法

学生尝试描述位置

2. 马所处的位置为(2,3).

(1) 你能表示出象的位置吗?

(2) 写出马的下一步可以到达的位置。

[小结]

1. 为什么要用有序数对表示点的位置,没有顺序可以吗?

2. 几种常用的表示点位置的方法.

[作业]

必做题:教科书44页:1题

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7】

教学建议

1.知识结构

2.重点和难点分析

(1)本节的重点是会用两直线垂直的定义判定两条直线垂直和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两直线垂直的定义中虽然强调“有一个角是直角”,但实际上由对顶角和邻补角的性质,可以得到其他三个角也都是直角,因此不指定哪一个角是直角,实际上无论哪一个角是直角,都可以判定两直线垂直.反过来,已知两直线垂直,那么它们的四个交角中无论哪一个角都是直角.对于点到直线的距离,一定要给学生强调距离是垂线段的长度,是一个数量,而不能误认为是垂线段本身.

(2)本节的难点是空间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的垂直关系.因为初一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比较差,想象不出什么情况下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垂直.教科书是学生在对长方体已有认识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观察分析,得出结论,对于这些结论,只要求学生有感性认识,不要求学生掌握,所以老师不要深挖.

3.教法建议

(1)本节仍用上节用过的相交线模型作演示(也可用我们提供的课件),在让学生观察模型时,不要只让学生看热闹,而要让他们带着问题去看,可以提出如下两个问题:

(1)转动木条b时,它和不动木条a互相垂直的位置有几个?(认识垂线的唯一性);

(2)当a、b相交有一个角是直角时,其他三个角也都是直角吗?然后找学生回答,以此来增加学生对两直线垂直的感性认识.

(3)对于空间里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垂直的知识是要求学生了解的内容,不是重点但是难点,因为此时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差,不容易想象它们垂直的情形,为了突破这个难点,

我们做了一个课件,这个课件把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情况,更直观的展现了学生,帮助学生对此知识的理解.

教学设计示例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掌握垂线的概念。

2.会用三角尺或量角器过一点画一条直线的垂线。

3.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垂线的第一个性质。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对垂线定义做正、反两方面的推理,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2.通过垂线的画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使学生初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四)通过垂线,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几何图形的对称美。

二、学法引导

1.教师教法:活动投影片演示直观教学法,引导发现法.

2.学生学法: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式学习.

三、重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垂线概念和性质.

(二)难点

垂线的判断和性质的理解运用.

(三)疑点

垂线的性质.

(四)解决办法

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发现性质,并运用练习加以巩固.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三角尺、量角器、自制胶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通过创设情境,复习基础知识,引入课题.

2.通过教师引导提问,学生思考、互相叙述和纠正,教师点拨,练习巩固新课.

3.通过师生互答完成归纳小结.

七、教学步骤

(一)明明目标

通过画垂线,使学生既能理解并掌握垂线的概念和第一个性质,又能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二)整体感知

以情境引入课题,以引导学生讨论思考、动手操作和教师点拨相结合完成教学任务,以练习检测为巩固检查手段,强化教学内容.

(三)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复习引入

提出问题:如右图,(1)∠AOC的对顶角是哪个角?这两个角的关系怎样?

(2)∠AOC的邻补角有几个?是哪几个角?

教师演示:(活动投影片)转动直线CD的同时,用量角器量直线AB、CD相交所得的角,多变换几种位置一直转到使直线CD与AB所成的角有一个角∠AOC=90°(如右图).

学生活动:当∠AOC=90°,口答∠BOD、∠AOD、∠BOC等于多少度?为什么?这种位置关系有几种?直线AB、CD的位置关系怎样?学生回答完后,引入课题.

【板书】2.2垂线

【教法说明】因为对顶角、邻补角及对顶角的.性质,是建立垂直概念的基础之上,所以在讲新课前要复习巩固这些内容.

探究新知,讲授新课

提出问题:什么样的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上面的问题,同桌相互叙述,互相纠正补充,语句通顺后举手回答.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适当加以引导点拨,然后板书:

【板书】 1.垂直定义

当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有一个角是直角时,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里线,它们的支点叫做垂足.

提出以下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定义(投影显示,投影片1)

(1)“有一个角是直角”是指四个角中的哪一个角?

(2)“互相垂直”是什么意思?

(3)相交的两条直线都垂直吗?

【教法说明】用活动投影片演示“两条直线互相垂直”这个概念的产生过程,使学生形成对概念的感性认识再回过头来进行定义,并且从演示过程中看到垂直是两条直线相交的一种特殊情况,认识了事物间的发展变化的辩证关系,提出问题帮助学生理解概念,比教师单纯“强调”效果更好.

学生活动:让学生举出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常见的垂直关系的实例.(十字路口的两条道路;方格本的横线和竖线;铅垂线和水平线.)

【教法说明】通过举例,启发学生广泛联想,一方面让学生知道两直线垂直的概念是从实物中抽象出来的;另一方面使理论与实际相联系.

2.垂直的记法、读法和判定

学生活动:让学生自己尝试学习,阅读课本第60页的内容,然后师生间相互交流.

归纳:①直线垂直的记法读法:直线AB、CD互相垂直,记作“AB⊥CD”域“CD⊥AB”,读作“AB垂直于CD”,如果垂足为O,记作“AB⊥CD,垂足为O”(如图右上).

②垂直判定:∵∠AOC=90°,

∴AB⊥CD(垂直的定义).

∵AB⊥CD(已知),

∴∠AOC=90°(垂直的定义).

学生活动:用∠AOD、∠BOD或∠BOC让学生重复练习正、反两步推理.

【教法说明】让学生自己尝试学习,可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对垂直定义做正、反两方面的推理可加深学生对定义的理解,一方面为了渗透符号推理格式,熟悉符号的使用;另一方面可加深学生对定义的理解,定义既可以作判定用,又可以当性质用.

3.垂线的画法及性质

学生活动:让学生用三角板或量角器,过直线上一点或者直线外一点画直线的垂线,回答过直线上(直线外)一点能不能画这条直线的垂线?能画几条?(请一个学生到黑板上去画)

通过画图,得垂线的第一条性质: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提出问题:

(1)“过一点”包括几种情况?

(2)“有且只有”是什么意思?(“有”表示存在,“只有”表示惟一.)

【教法说明】垂线的性质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画图,自己总结,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能力培养的目标.

学生活动:让学生尝试画一条线段或射线的垂线(一个学生板演).

【教法说明】学生画图时,教师巡回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使学生加深印象,进一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尝试反馈,巩固练习

投影显示(投影片2)

【教法说明】平面内两条直线互相垂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位置关系,本组练习态在使学生会用定义判断两直线垂直,并且应从不同角度去掌握判断它的方法.

投影显示(投影片3)

【教法说明】本组填空题主要是通过变式图形,让学生判断两条直线垂直,防止思维定式.第1题区别垂直相交和外交。第2题通过计算判断两条直线垂直,第3题是巩固两条直线垂直的性质.

投影显示(投影片4)

【教法说明】在前边练习的基础上,学生自己解决并不难,教师要完全放手,开阔学生思路,学生可能出现多种解法,口算、算术解法、列方程等,找一个用方程解决的学生板演,因为这种方法更具有一般性,并通俗易懂,学生易于接受.解这类综合性的题,要求学生能结合图形,发现几何对象在数量上的明显关系及隐含关系并会用代数手段进行计算,另外对几何对象的位置关系要会紧扣定义判断.

投影显示(投影片5)

【教法说明】让学生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多动手练习画垂线,进一步体会垂线的惟一性,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四)总结、扩展

投影显示(投影片6)

【教法说明】通过小结,帮助学生全面地理解掌握所学知识,使知识成为“体系”从而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八、布置作业

(一)必做题

课本第70页习题2.1A组第5题。

(二)选做题

课本第72页B组第5题。

【教法说明】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进一步做B组练习,目的是调动学生的学习和积极性,提高学生思维广度,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

作业答案

九、板书设计

数学教案-垂线

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8】

教学目标:

1.借助自己熟悉的事物,感受较小数;

2.通过分析、交流、合作,加深对较小数的认知,发展数感;

3.能用科学技术法表示绝对值较小的数.

重点、难点:

对较小数字的信息作合理的解释和推断,感受较小数,发展数感,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绝对值较小的数.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我们已学过一百万有多大,请结合自己身边熟悉的事物来描述这些大数。

2.什么叫科学记数法?把下列各数用科学记数法来表示:

(1)2500000(2)753000(3)205000000

二、创设问题情境引入:

出示“议一议”前三幅图(让学生阅读,思考)

教师提出问题:一百万分之一有多少呢?提示本节内容,导入课题“认识百万分之一”.

三、通过师生共同参与教学活动,加深对绝对值较小数的认知.

1.出示投影:“议一议”

珠穆朗玛峰是世界第一高峰,它的海拔高度约为8844米;

(1)让学生计算珠穆朗玛峰高度的千分之一是多少?相当于几层楼的'高度?

(2)让学生计算珠穆朗玛峰高度的百万分之一是多少?并直观地描述这个长度.

2.出示投影:“议一议”

(1)让学生计算出天安门面积的百分之一的面积,并用语言描述.

(2)让学生计算出天安门面积的万分之一及百万分之一的面积,并用语言描述.

教师综述:

在日常生活中除了会接触到较大的数,同时也会接触到较小的数;通过刚才大家的计算,交流体会,感受到一个物体的高度或面积的百万分之一的大小,使大家认识了百万分之一.

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9】

复习巩固解下列不等式:

①5x+54<x-1②2(1一3x)3x+20

③2(一3+x)<3(x+2)

④(x+5)3(x-5)-6

先让学生板演、练习,然后师生共同点评、订正,指出解题中应注意的地方,复习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有目的地思考,既可巩固已学内容,又为下面的新课做好铺垫。

提出问题20__年北京空气质量良好(二级以上)的天数与全年天数之比达到55%.若到20__年这样的比值要超过70%,那么,20__年北京空气质量良好(二级以上)的天数至少要增加多少天?选择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可以激发学习热情,此题既承上启下,又能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解决问题1、20__年北京空气质量良好的天数是多少?

2、用x表示20__年增加的空气质量良好的天数,则20__年北京空气质量良好的天数是多少?

3、20__年共有多少天?与x有关的哪个式子的值应超过70%?这个式子表示什么?

4、怎样解不等式在学生讨论后,教师做解题过程示范.

5、比较解这个不等式与解方程的步骤,两者有什么不同吗?

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归纳得出:

解一元一次不等式与解一元一次方程类似,只是不等式两边同乘以(或除以)一个数时,要注意不等号的方向.解一元一次方程,要根据等式的性质,将方程逐步化为x-a的形式;而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则要根据不等式的性质,将不等式逐步化为xa或xa)的形式.一连串的问题引发学生阵阵思考。

展示整个解题过程,有利于学生发现解一元一次不等式与

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关系,初步感知实际问题对不等式解集的影响.

让学生自己讨论总结,即可渗透类比思想,又能掌握注意点.

巩固新知1、解下列不等式,并在数轴上表示解集:

(1)(2)2、.当x或y满足什么条件时,下列关系成立?

(1)2(x+1)大于或等于1;

(2)4x与7的和不小于6;

(3)y与1的差不大于2y与3的差;

(4)3y与7的和的小于-2.学会举一反三,巩固已学知识。a)的形式.一连串的问题引发学生阵阵思考。展示整个解题过程,有利于学生发现解一元一次不等式与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关系,初步感知实际问题对不等式解集的影响.让学生自己讨论总结,即可渗透类比思想,又能掌握注意点.巩固新知1、解下列不等式,并在数轴上表示解集:(1)(2)2、.当x或y满足什么条件时,下列关系成立?(1)2(x+1)大于或等于1;(2)4x与7的和不小于6;(3)y与1的差不大于2y与3的差;(4)3y与7的和的小于-2.学会举一反三,巩固已学知识

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10】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了解算术平方根的概念,会求正数的算术平方根并会用符号表示

2.会用计算器求算术平方根

3.了解无限不循环小数的特点

数学思考

1.通过学习算术平方根,建立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

2.通过探究的大小,培养学生估算意识,了解两个方向无限逼近的数学思想

解决问题

1.通过拼大正方形的活动,体现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形象思维

2.在探究活动中,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探究的结果

情感态度

1.通过学习算术平方根,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

2.通过探究活动,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提高学习热情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算术平方根的概念,感受无理数

难点:探究的大小的过程

教学过程与流程设计

活动1创设情景,引入算术平方根

20__年10月16日,我国进行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取得圆满成功。中华民族探索太空的千年梦想实现了。宇宙在脱离地球轨道进入正常运行轨道的速度要满足一个条件,即介于第一宇宙速度与第二宇宙速度之间,第一宇宙速度和第二宇宙速度分别满足:第一宇宙速度v1(米/秒):,第二宇宙速度v2(米/秒):

小欧同学准备参加学校举行的美术作品比赛。他想裁出一块面积为25dm2的正方形画布,画上自己的得意之作参加比赛,请你帮他计算一下这块正方形画布的边长应取多少?

小欧还要准备一些面积如下的正方形画布,请你帮他把这些正方形的边长都算出来:

面积191636

边长1346

上面的问题,实际上是已知一个正数的平方,求这个正数的问题

一般地,如果一个正数x的平方等于a,即,那么这个正数x叫做a的'算术平方根,a的算术平方根记为,读作“根号a”,a叫做“被开方数”。

规定:0的算术平方根是0。

活动2通过一些简单例题,进一步了解算术平方根

1、你能求出下列各数的算术平方根吗?

2、请同学们同桌之间合作,一位同学说一个正数,另一位同学说出这个正数的算术平方根。

3、16的算术平方根等于________

4、的值等于_________

5、的算术平方根等于_________

活动3动动脑,动动手,探究的大小

你能用两个面积为单位1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大正方形吗?

回答下列问题

(1)你所得的新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

(2)新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

讨论:

你知道有多大吗?

的估算:

如此进行下去,可以得到的近似值,还可以发现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

活动4财富大统计

1、你认为小欧要解决他参加美术作品比赛中遇到的问题 。

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11】

知识与技能:

掌握本章基本概念与运算,能用本章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梳理本章知识点,挖掘知识点间的联系,并应用于实际解题中。

情感态度:

领悟分类讨论思想,学会类比学习的方法。

教学重点:

本章知识梳理及掌握基本知识点。

教学难点:

应用本章知识解决实际与综合问题。

一、知识框图,整体把握

教学说明:

1、通过构建框图,帮助学生回忆本节所有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

2、帮助学生找出知识间联系,如平方与开平方,平方根与立方根,有理数与实数等等。

二、释疑解惑,加深理解

1、利用平方根的.概念解题

在利用平方根的概念解题时,主要涉及平方根的性质:正数有两个平方根,且它们互为相反数;以及平方根的非负性:被开方数为非负数,算术平方根也为非负数。

例1已知某数的平方根是a+3及2a—12,求这个数。

分析:由题意可知,a+3与2a—12互为相反数,则它们的和为0。解:根据题意可得,a+3+2a—12=0

解得a=3

∴a+3=6,2a—12=—6

∴这个数是36

教学说明:负数没有平方根,非负数才有平方根,它们互为相反数,而0是其中的一个特例。

2、比较实数的大小

除常用的法则比较实数大小外,有时要根据题目特点选择特别方法。

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12】

教学目标:

1.能够在实际情境中,抽象概括出所要研究的数学问题,增强学生的数感符号感。

2.在已有的对幂的知识的了解基础之上,通过与同伴合作,经历探索同底数幂乘法运算性质

过程,进一步体会幂的意义,发展合作交流能力、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

3.了解同底数幂乘法的`运算性质,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训练他们养成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同底数幂乘法的运算性质,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活动内容:复习七年级上册数学课本中介绍的有关乘方运算知识:

二、情境引入

活动内容:以课本上有趣的天文知识为引例,让学生从中抽象出简单的数学模型,实际在列式计算时遇到了同底数幂相乘的形式,给出问题,启发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也可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结合学生现有的有关幂的意义的知识,进行推导尝试,力争独立得出结论。

三、讲授新课

1.利用乘方的意义,提问学生,引出法则:计算103×102.

解:103×102=(10×10×10)×(10×10)(幂的意义)

=10×10×10×10×10(乘法的结合律)=105.

2.引导学生建立幂的运算法则:

将上题中的底数改为a,则有a3·a2=(aaa)·(aa)=aaaaa=a5,即a3·a2=a5=a3+2.

用字母m,n表示正整数,则有即am·an=am+n.

3.引导学生剖析法则

(1)等号左边是什么运算?(2)等号两边的底数有什么关系?

(3)等号两边的指数有什么关系?(4)公式中的底数a可以表示什么

(5)当三个以上同底数幂相乘时,上述法则是否成立?

要求学生叙述这个法则,并强调幂的底数必须相同,相乘时指数才能相加.

四、应用提高

活动内容:

1.完成课本“想一想”:a?a?a等于什么?

2.通过一组判断,区分“同底数幂的乘法”与“合并同类项”的不同之处。

3.独立处理例2,从实际情境中学会处理问题的方法。

4.处理随堂练习(可采用小组评分竞争的方式,如时间紧,放于课下完成)。mnp

五、拓展延伸

活动内容:计算:(1)-a2·a6(2)(-x)·(-x)3(3)ym·ym+1(4)??7?8?73

(5)??6??63(6)??5??53???5?。(7)?a?b???a?b?7542

2(8)?b?a???a?b?(9)x5·x6·x3(10)-b3·b3

(11)-a·(-a)3(12)(-a)2·(-a)3·(-a)

六、课堂小结

活动内容:师生互相交流总结本节课上应该掌握的同底数幂的乘法的特征,教师对课堂上学生掌握不够牢固的知识进行强调与补充,学生也可谈一谈个人的学习感受。

七、布置作业

1.请你根据本节课学习,把感受最深、收获最大的方面写成体会,用于小组交流。

2.完成课本习题1.4中所有习题。

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13】

【知识与技能】理解开平方与平方是一对互逆的运算,会用平方根的概念求某些数的平方根,并能用根号加以表示,能用科学计算器求平方根及其近似值。

【过程与方法】通过题目,进一步熟悉开平方的运算过程,能熟练的进行开平方的运算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平方与开平方这一对互逆运算的辩证关系,感受平方根在现实世界中的客观存在,增强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开平方与平方是一对互逆的运算,会用平方根的.概念求某些数的平方根,并能用根号加以表示。

【教学难点】能熟练的进行开平方运算,并熟悉各种不同形式的开平方运算,为后续打下基础。

【教具准备】小黑板科学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小刚家厨房的面积为10平方米的正方形,它的边长是多少米?边长的近似值是多少?(用四舍五入的方法取到小数点后面第二位)

2、用计算器分别求,得近似值。(用四舍五入的方法取到小数点后面第三位)

3、0.36的平方根是( )

4、(-5)2的算术平方根是( )

二、题目内容

(一)填空

1、若=1.732,那么=( ) 2、(-)2=( )

3、 =( ) 4、若_=6,则=( )

5、若=0,则_=( ) 6、当_( )时,有意义。

(二)选择

1、下列各数中没有平方根的是A.B.C.D.A.B.C.D.A.B.C.D.A.B.C.D.A.B.C.D.A.B.C.D.A.B.C.D.A.B.C.D.的值是( )

A.B.C.D.; 2、4_2-49=0; 3、(25/81)_2=1;

4、求8+(-1/6)2的算术平方根;

5、求b2-2b+1的算术平方根;(b<1)

6、

7、 ;(用四舍五入方法取到小数点后面第三位)

8、肖明家装修用了大小相同的正方形瓷砖共66块,铺成了10.56平方米的房间,肖明想知道每块瓷砖的规格,请你帮助算一算。

三、小结与巩固

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14】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多项式的乘法运算法则的过程,掌握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法则。

2、会运用单项式与单项式,单项式与多项式,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法则,化简整式。

3、会用多项式的乘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运算。

教学难点:例2包含了多种运算,过程比较复杂是本节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小明找来一张铅画纸包数学课本,已知课本长a厘米,宽b厘米,厚c厘米,小明想将课本封面与封底的每一边都包进去m厘米,问如果你是小明你会在铅画纸上裁下一块多大面积的长方形?

二、引出新知,探究示例

1、合作探索学习:有一家厨房的平面布局如图1

(1)请用三种不同的方法表示厨房的总面积。

(2)这三种不同的方法表示的面积应当相等,你能用运算律解释吗?

(3)通过上面的讨论,你能总结出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运算规律吗?

(让学生以同桌合作的形式进行探索,然后表达交流)

答:(1)总面积:(a+n)(b+m);a(b+m)+n(b+m)或b(a+n)+m(a+n);ab+am+nb+nm

(2)总面积相等,由此可得到(a+n)(b+m)=a(b+m)+n(b+m)……①

=ab+am+nb+nm……②

第①步运用分配律把(b+m)看成一个数,第②步再运用分配律。

(3)由(a+n)(b+m)=ab+am+nb+nm师生共同总结得出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法则:

(学生归纳,教师板书)

2、运用新知,计算例题

例1:计算

(1)(x+y)(a+2b)(2)(3x—1)(x+3)(3)(x—1)2

解:(1)(x+y)(a+2b)=x?a+x?(2b)+y?a+y?(2b)=ax+2bx+ay+2by

(2)(3x—1)(x+3)=3x2+9x—x—3=3x2+8x—3

(3)(x—1)2=(x—1)(x—1)=x2—x—x+1=x2—2x+1

教师在示范过程中引导学生注意这三题都按多项式相乘的法则进行,运算过程中注意符号,防止漏乘,结果要合并同类项。

反馈练习:课内练习1

例2,先化简,再求值:(2a—3)(3a+1)—ba(a—4),其中a=

解:(2a—3)(3a+1)—ba(a—4)=6a2+2a—9a—3—6a2+24a=17a—3

当a=时,原式=17a—3=17×()—3=—19—3=—22

注意的几点:(1)必须先化简,再求值,注意符号及解题格式。

(2)当代入的是一个负数时,添上括号。

(3)在运算过程中,把带分数化为假分数来计算。

反馈练习:1、计算当y=—2时,(3y+2)(y—4)—(y—2)(y—3)的值。

2、课内练习2、3。

三、分层训练,能力升级

1、填空

(1)(2x—1)(x—1)=

(2)x(x2—1)—(x+1)(x2+1)=

(3)若(x—a)(x+2)=x2—6x—16,则a=

(4)方程y(y—1)—(y—2)(y+3)=2的解为

2、某地区有一块原长m米,宽a米的长方形林区增长了200米,加宽了15米,则现在这块地的面积为平方米。

3、某人以一年期的定期储蓄把20__元钱存入银行,当年的年利率为x,第二年的年利率减少10%,则第二年到期时他的本利和为多少元?

四、小结

让学生谈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有哪些收获与疑问?教师及时总结内容并解答疑惑。

五、布置作业

课本的分层作业题。

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15】

1.2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

1.2.1代入消元法

教学目标

1.了解解方程组的基本思想是消元。

2.了解代入法是消元的一种方法。

3.会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4.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消元过程。

教学难点

灵活消元使计算简便。

教学过程

一、引入本课。

接上节课问题,写出所得一元一次方程及二元一次方程组提问怎样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二、探究。

比较此列二元一次方程组和一元一次方程,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

xy46.41(__5.646.4 )__5.646.4与xy46.4比xy5.62较而由(2)可得yx5.6(3)。把(3)代入(1)。xy46.4中的'y就是x5.6,

可得一元一次方程。想一想本题是否有其它解法?讨论: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基本想法是什么?

15xy9例1:解方程组 2y3x1

讨论:怎样消去一个未知数?

解出本题并检验。

12x3y0例2:解方程组 25x7y1

讨论:与例1比较本题中是否有与y3x1类似的方程?

怎样解本题?

学生完成解题过程。

草稿纸上检验所得结果。

简要概括本课中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想法,基本步骤。介绍代入消元法。(简称代入法)

三、练习

P27.练习题。

四、小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习题2.2A组第1题。

后记

AD位1

相关推荐

AD位2

热门图文

AD3

上一篇:大班下学期数学教案

下一篇:二年级下学期数学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