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阅读训练 > 阅读答案 >

《红岩》阅读练习及答案

风华绝代分享 402126

风华绝代 分享

本文共计5814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24分钟。

《红岩》阅读练习及答案

  现如今,我们很多时候都不得不用到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是我们解答阅读题的金钥匙。一份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能称之为好阅读答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红岩》阅读练习及答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红岩》阅读练习及答案 1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岩

  罗广斌杨益言

  朝霞渐渐消逝,一轮骄阳,又从群峰顶上冉冉升起,散射着暑热。远处,荒草覆盖的山山顶,近处,密密麻麻的岗亭和电网,像一张木然不动的照片,嵌在签子门外。

  楼八室门口,守着几个特务,刺刀在朝阳中闪着凶光,连放风的时刻,也不让人接近那间囚禁着昏厥中的重伤者的牢房。

  一个特务端了半碗稀饭,从楼七室走过,到隔壁楼八室去了。过一阵,又原样端走了……黄昏时分,又一次送饭,但隔壁的战友仍然没有吃喝……

  余新江一连几天守候在风门边,急于知道那位战友的消息,可是什么也没有得到。闷热的夜又来了。蚊虫像一团团漆黑的云雾嗡嗡地卷进铁窗……梆声一遍又一遍,从黑夜敲到天明。

  天刚破晓,余新江又固执地站在风门边,守候着又一个黎明,守候着隔壁战友的信息,他心里充塞着一种不安的预感:那位血肉模糊的坚强战士,一定是落到敌人手上的党的重要干部。

  黎明的阳光,在期待中,渐渐露出来。“当——啷,当——啷——”音节明朗的响声,在晨曦中,忽然从风门口传了进来。“当——啷,当——啷!”这声音出现在渣滓洞最宁静的早晨,这声音使楼七室的人都坐了起来,肃静聆听,这声音好像是一个勇敢的战士,在弹奏着一只战斗进行曲!

  有节奏的声响,是从囚禁重伤者的楼八室传出的。

  声音愈来愈响亮,愈来愈有力。“当——啷!当——啷!”铁的链环,重甸甸地敲击在粗糙的楼板上。随着那刚强的脚步移动,不断碰撞出战鼓般的鸣响。

  这钢一般的响声把看守们也惊动了。一个面目可憎的特务,从办公室闯了出来,那只鹰爪似的手,紧抓住腰皮带上的枪柄。

  “这家伙是谁?”刘思扬挤过来,靠在余新江肩头,轻声问。

  “特务看守长,猫头鹰。”龙光华代为回答。

  “两手血腥的刽子手……杀害了三百多人!”有人补充了一句。

  余新江看出,那个叫猫头鹰的刽子手,两眼正盯住楼上第八号牢房,一步步跨进地坝里来。

  靠近牢门的人们,听到在铁链叮当声中,出现了轻轻的歌声。渐渐地,歌声变得昂扬激越起来。

  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

  满腔的热血已经沸腾,要为真理而斗争!

  歌声,像一阵响亮的战鼓,击破禁锢世界的层层密云。歌声,像一片冲锋的号角,唤起人们战斗的激情。这声音呵——像远征归来的壮士,用胜利的微笑,朗声欢呼战友亲切的姓名,更象坚贞的人民之子,在敌人的绞刑架下,宣扬真理必然战胜!

  高昂的歌声,战鼓,号角,像春雷一样激起了强烈的共鸣。

  “旧世界打个落花流水……”人们应声唱着。

  “奴隶们,起来,起来!……”更多的人放开喉咙唱了起来,楼上楼下汇成一片,四面八方,响起了雄壮庄严的歌声。

  “不准唱歌!”猫头鹰嚎叫了一声,成群的特务也跟着嚷叫。

  “谁再唱,马上枪毙!”手在枪上一拍。

  可是,那春雷一般的,万众一心的声浪,一旦升起,怎会被这嗡嗡的蚊蝇的阻扰而停歇?潮水般的声浪在不知姓名的、重伤的战友激越的鼓舞下,变得更加高昂豪迈,震撼着魔窟附近的山岗。

  猫头鹰脸色铁青,突然冲着楼八室狂喊:

  “不许你唱!住口!许云峰!”

  “许云峰?”突然有人惊问。

  “老许!”对面女牢里,飞出一声尖锐的叫唤。

  “老许!老许!”余新江猛然把头从风门口伸出去,凝望着楼八室。老许——他就关在自己隔壁!余新江满怀激动,张大了嘴巴,迎着老许坚强无畏的歌声纵情高唱:

  这是最后的斗争,团结起来,到明天……

  许云峰站在铁门边,望着天边的繁星。夜已深了,他一点也没有睡意。

  昏黄的狱灯,照见许云峰目光闪闪的脸,他从晕厥中醒来以后,就强烈地感受到一种力量,这力量正团结着集中营里的战友。虽然这个力量是看不见的,然而确实存在,从那些病弱的战友的脸上,从毫无怨言地承受任何考验的斑斑伤痕中,从显示每一个人的意志与决心的合唱里,都可以感触到这无形的,但是百折不挠的东西。

  “梆!梆!……”

  隐约地听到一阵嘈杂的人声。许云峰抬起头来,朝铁门外望着。昏暗的狱灯,像鬼火一样,四周全是黑黝黝的。

  巡夜的特务踏着沉甸甸的步伐,在牢门外走来走去……朦胧中,一声尖锐的啼声,惊醒了他,接着又是几声。许云峰渐渐听清楚了,那是从女牢传出来的一阵阵乳婴的啼哭。

  “一个新的.生命,降生在战斗的环境里!”许云峰从婴儿的啼声中,感到生命的脉搏在跳跃。他翻身起来,提着脚镣上的铁链,走到牢门口,透过夜色,向下望着,心里充满了喜悦。

  隔壁牢房的人,也被婴儿的声音惊动了。楼上楼下,人声闹嚷起来。风门边,一阵阵传来充满激情的低语:“男孩还是女孩?问问楼下!”

  “女室回答了。是一朵花!”

  眼前,仿佛晃动着一个甜甜的婴孩的笑脸。

  “给她取个最光彩的名字。”许云峰心里愉快地想。他对这初生婴儿的前途,就像对这集中营里战友们的前途一样,满怀着希望和信心。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的“嵌”字使用精当,表现出周遭环境极其压抑,毫无生机活力。

  B、作者把特务猫头鹰的手比作鹰爪,表明其当时的戒备,也突出了他的凶残。

  C、昏黄的灯光与许云峰目光闪闪的脸形成对比,强调他此时内心充满了力量。

  D、牢门外巡夜特务的步伐沉甸甸的,这是因为他们担心革命者们会再次唱歌。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写特务给楼八室战友送饭,使用了两个省略号,表明许云峰仍处于昏厥状态,不能进食,也有助于表现其他革命者复杂的心理。

  B、小说中写余新江等待战友消息,反复使用“守候”一词,表明其久久不能得知战友消息的焦虑,同时引出下文写楼八室有节奏的声响。

  C、小说中把革命者的歌声比作战鼓、号角和春雷等,把特务的阻扰比作嗡嗡的蚊蝇,在两相对比中,突出了革命者坚强无畏的革命气概。

  D、小说中写一个女婴降生在悲观绝望的战斗环境中,监狱中的众多革命者因此感受到生命的搏动和新生的力量,压抑的情绪也变得喜悦。

  8、楼八室传出的铁链声和歌声,对小说中的其他革命者有何作用?

  9、 “红岩精神”是我党在国民党统治地区革命实践中形成的革命精神。从本文看,“红岩精神”应当包括哪些内涵?

  答案:

  6、D“这是因为他们担心革命者们会再次唱歌”错。

  7、B“同时引出下文写楼八室有节奏的声响”错,反复写余新江的“守候”只能突出等待的焦虑,没有引出后文楼八室的声响的作用。

  8、(1)其他革命者先是被铁链声所振奋,战友终于醒来了;(2)接着又被那高昂的歌声唤起战斗的激情,他们一起歌唱,表达出对革命胜利的信心;(3)可见这铁链声和歌声起到了鼓舞战友的作用。

  9、(1)身处逆境,依然信念坚定;(2)善处逆境,有斗争智慧;(3)面对威胁,毫不畏惧;(4)处境艰难,依然乐观。

  《红岩》阅读练习及答案 2

  “五十七……五十八……”

  寒风细雨中,守望在女牢门边的人们,在黑暗中仰头看天,仔细分辨着飞机越过高空的嗡嗡响声。“还在向台湾盗运!今晚上又飞走了五六十架……孙明霞深思着,“敌人慌慌张张,飞来飞去,一定是解放军快进川了!”

  牢门边突然掠过一个看守员的身影,孙明霞一翻身便向门边走去。“江姐!”孙明霞惊喜

  地叫了声,“又有信来了。”

  江姐低头亲了一下李青竹身边睡着的“监狱之花”, 站了起来。许多 战友早已挤到孙明霞身边,还有几个人,已悄悄守住了牢门和窗口。明霞一把抓住江姐的手,急切地用耳语般的声音念道:“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毛泽东主席在北京向全世界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

  “呀!同志们,我们的国家成立了!”

  激喜的人们,低声欢呼着:“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一片欢乐的低呼,打断了孙明霞的朗读,像股热流,汹涌澎湃,激荡着牢房,黑暗中,闪烁着一片晶亮的眼光。

  “明霞!”江姐声音激动,招着手,让大家安静,“你快点念下去!”

  “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是——”

  “一定是北京!”有人抢先说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孙明霞的声音,像使人共鸣的琴弦,“五星红旗,飘扬在天安门。”

  “啊,五星红旗!”

  “江姐!我们也有一面红旗呀!”

  “把红旗拿出来,马上做成五星红旗。”

  珍藏的红旗拿出来了,在大家眼前闪着夺目的光彩,这是那位不知名的同志——“监狱之花”的母亲,留下来的。残留着弹孔,染透着血迹。

  “五星红旗!五颗星绣在哪里?”

  一颗红星绣在中央,光芒四射,象征着党四颗小星摆在四方,祖国大地,一片光明,一起解放!”

  “对,就这么绣。”

  不知是谁抢先绣上了第一针,接着,许多灵巧的手,飞快地绣起来。你一针,我一线,一针一线织绣出闪亮的金星。

  “江姐!”孙明霞双手捧起绣好的旗帜,带着无限的喜悦,走到江姐面前,“同志们希望你来宣布胜利的来临,也请你揭开这象征黎明和解放的战旗。”

  江姐双手接过红旗,迎风一抖,五颗曲亮的金星,随着红旗飞舞,她充满幸福地说:“让五星红旗插遍祖国每一寸土地,也插进我们这座牢房。”

  江姐激动的目光,转向李青竹。李青竹把“监狱之花”抱在怀里,孩子不知何时已经醒来,圆圆的眼儿,正望着欢乐的孃孃们。一阵火热的温暖,冲激着江姐的心,她不禁带着红旗,走向“监狱之花”,轻轻抱起她:“孩子,你看红旗,这是你爸爸妈妈留下来的……”江姐连连亲着她的脸,眼里盈盈地闪动着火热的泪珠,她似乎觉得幼稚的孩子完全能够听懂她的话:

  “孩子,快点成长吧!叔叔孃孃们还要亲手将红旗托付给你。”

  “梆梆郴……”

  急促的梆声,突然出现了。

  “梆梆梆!梆梆梆!”

  连续不绝的梆声,惊扰着魔窟中的黎明,在浓雾弥漫的深山野谷中四面回响。

  一阵杂乱的皮靴,踏过女牢,粗暴的声音狂喊着:“开门!开门!江雪琴!李青竹!收拾行李,马上转移。”

  “转移?”孙明霞立刻追问特务:“什么地方?”“白公馆。”特务支吾着。

  江姐听见叫她的名字,心里明白最后的时刻到了,异常平静。黎明就在眼前,已经看见晨曦了。这是多少人向往过的时刻啊!此刻,她全身心充满了希望与幸福,带着笑容,站起

  来,走到墙边,拿起梳子,在微光中,对着墙上的破镜,像平时一样从容地梳理她的头发。

  孙明霞不禁感到一种痛楚的迷惘,瞧着江姐,不知道自己该做点什么。

  江姐回过头来,微笑着,“明霞,你看我头上还有乱发吗?”

  孙明霞心里涌出无尽的话语,嘴里却简单地回答着:“没有,一丝乱发也没有……”

  江姐换上被捕时穿的那件蓝色的旗袍,又披起那件红色的绒线衣。她习惯地拍拍身上干净的衣服,再用手熨平旗袍上的一些褶痕。孙明霞蹲在江姐脚边,轻轻拉平她衣襟上的褶皱,禁不住滴下了眼泪。江姐又弯下身去,拭擦鞋上的灰尘。她再次对着镜子,照了一下,回头

  在室内试着走了几步,像准备去参加欢乐的聚会,或者出席隆重的典礼似的。她轻轻走到“监

  狱之花”旁边。孩子静静地熟睡着,江姐凝望了她一阵,终于情不自禁地俯身在她脸蛋上吻了一下。

  孙明霞抬起泪眼,凝望着江姐。“不要用泪眼告别……”江姐轻轻取下了孙明霞攀在自己肩头上的手,转身扶起哭泣的战友。李青竹点头微笑着,低下头,亲了亲酣睡在身边的.“监狱之花”。她仰起头来,拖着断腿,迎向江姐。她们并肩走向牢门。到了门口,又回头向牢房内看了一眼。熟悉的牢房,一张小小的条桌,一排干净的碗筷,墙头挂着一块破镜……一张张激动凝泪的战友的脸。

  “监狱之花”忽然哇哇地哭了,带着泪水摇动双手,江姐迎上一步用脸温存地亲着她绯红的双颊,孩子伸手扯住江姐的头发,不肯松手。江姐笑了,又一次吻着孩子:“孃孃回来抱你!”

  放开孩子,江姐转身跨出牢门。李青竹站在走廊上,江姐上前两步,扶着倔强地移动断腿的战友。她们在走廊上迈步向前,再也没有回头……

  (有删改)

  罗广斌,1948年3月由江竹筠(江姐原型)介绍入党;同年9月被捕、先后被囚禁在重庆中美合作所渣滓洞、白公馆集中营,1949年11月27日越狱脱险。杨益言,1948年8月在重庆被捕,囚禁在渣滓洞集中营。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寒风细雨”“黑暗”“黎明”“浓雾弥漫”等环境描写,既烘托了故事发生的背景,也为人物心理活动作了铺垫。

  B.“突然出现”的“连续不绝”的“梆声”,打断了江姐与孩子的交流,渲染了紧张的氛围,也是情节突转的标志。

  C.江姐和李青竹的“又回头”和“再也没有回头”,前后对比,表现了她们内心虽有迟疑,却仍然英勇赴死的决绝。

  D.小说标题意蕴丰富:“红”是红色,是烈士的鲜血;岩是岩石,象征革命者坚定的意志。“红岩精神”传承至今。

  8.小说多次写“监狱之花”的用意是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9.作为一部革命题材的纪实性小说,《红岩》的创作是如何体现“纪实性”和“文学性”的?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6分)

  答

  7.(3分)C(“内心虽有迟疑”理解有误)

  8. (6分)

  ①人物形象立体,刚强中不失温情。江姐和李青竹亲吻“监狱之花”,体现革命者不仅坚韧刚强,也有母性柔情。

  ②丰富故事情节内容,双线索构思巧妙。革命者读信、绣红旗、赴刑场,“监狱之花”睡着、醒来、哭闹,大人的故事和孩子的故事交织,情节发展明晰集中。

  ③小说主题深刻,信念精神需传承。“监狱之花”代表未来和希望,江姐们希望下一代继承遗志,传承信念,肩担责任。

  (每点2分,共6分。答出三点即可,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9.(6分)

  ①以真实的人物和故事体现纪实性:小说取材作者的亲身经历,江姐等人物有真实原型;小说是一部以江姐为代表的革命者在渣滓洞和白公馆的斗争实录。

  ②以精彩的写人叙事体现文学性:善于运用动作、语言、环境等细节刻画人物,“站起”“换上”“披上”等动词,塑造了视死如归的革命者形象;情节构思跌宕起伏,狱友绣红旗迎解放,江姐、李青竹赴刑场,故事一喜一悲,富于变化。

  ③纪实性与文学性有机统一:江姐李青竹等文学形象生动感人,源于真实的历史;文学的虚构和想象使江姐李青竹等革命者的形象成为永恒的红色经典。

  (每点2分,共6分。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AD位1

相关推荐

AD位2

热门图文

AD3

上一篇:如何阅读一本书阅读答案

下一篇:返回列表